论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责任的认定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反向混淆"理论概述 | 第12-21页 |
(一) 反向混淆的含义及由来 | 第12-14页 |
(二) 反向混淆理论的发展 | 第14-16页 |
(三)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特征 | 第16-18页 |
(四) 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五) 禁止反向混淆的合理性 | 第19-21页 |
二、商标取得制度下的反向混淆理论 | 第21-31页 |
(一) 在后商标与在先商标的冲突类型 | 第21-23页 |
(二) 商标权取得的两种模式 | 第23-27页 |
(三) 禁止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依据 | 第27-29页 |
(四) 反向混淆中在后商标权利人可主张的抗辩事由 | 第29-31页 |
三、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 | 第31-38页 |
(一) 美国POLAROID要素以及分析 | 第31-35页 |
(二) 我国对商标反向混淆适用标准的借鉴 | 第35-37页 |
(三) 判定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步骤 | 第37-38页 |
四、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38-42页 |
(一) 完善商标注册制度 | 第38-39页 |
(二) 在立法中明确反向混淆侵权类型 | 第39-40页 |
(三) 其他配套措施的建议 | 第40-42页 |
五、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