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内蒙古阴山北麓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发育、磷素营养特点及磷肥运筹策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4-28页
    1.1 马铃薯概况第14-19页
        1.1.1 世界马铃薯概况第14页
        1.1.2 中国马铃薯概况第14-16页
        1.1.3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19页
    1.2 马铃薯的磷素营养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1 马铃薯的磷素营养特性第19-21页
        1.2.2 影响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的因素第21-22页
    1.3 马铃薯的磷素管理研究进展第22-26页
        1.3.1 马铃薯磷素推荐用量的研究第22-25页
        1.3.2 马铃薯磷素施用方法的研究第25-26页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26页
    1.5 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的产量构成第28-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2.1.1 试验区基本概况第28-29页
        2.1.2 供试品种及试验设计第29页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9-30页
        2.1.4 公式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2.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产量的差异第30页
        2.2.2 高产条件下马铃薯的产量构成因子第30-33页
    2.3 讨论第33-35页
3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生长发育规律第35-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1.1 试验地基本概况第35页
        3.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5页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5-36页
        3.1.4 公式及数据统计方法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6页
        3.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动态第36-39页
        3.2.2 不同模式马铃薯群体光合生产特性第39-42页
        3.2.3 不同模式马铃薯群体干物质生产特性第42-46页
    3.3 讨论第46-48页
        3.3.1 高产马铃薯群体的光合生产特性第46-47页
        3.3.2 高产马铃薯群体的形态及干物重生产特性第47-48页
4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品质指标分析第48-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48页
        4.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48页
        4.1.3 取样第48页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8页
        4.1.5 数据统计与方法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4.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第48-49页
        4.2.2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第49-50页
        4.2.3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淀粉含量第50页
    4.3 讨论第50-52页
5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模式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特点第52-6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5.1.1 试验地概况第52页
        5.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52页
        5.1.3 取样第52页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2-53页
        5.1.5 计算及数据统计方法第5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5.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植株磷素浓度的变化第53-54页
        5.2.2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群体磷素积累量的变化第54-55页
        5.2.3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群体各阶段磷素的吸收强度及积累量变化第55-57页
        5.2.4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素分配第57页
        5.2.5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收获指数第57-58页
        5.2.6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生产1000kg块茎所需的磷素数量第58页
        5.2.7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肥利用率第58-59页
    5.3 讨论第59-61页
6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最佳磷素管理技术第61-7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6.1.1 试验地概况第61-62页
        6.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62-63页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63页
        6.1.4 公式及数据统计方法第63-64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4-75页
        6.2.1 不同供磷水平下的马铃薯产量第64页
        6.2.2 马铃薯种薯磷素的营养释放规律第64-69页
        6.2.3 土壤磷素贡献率第69-70页
        6.2.4 不同供磷水平下马铃薯的磷肥利用情况第70页
        6.2.5 三种磷肥推荐法的比较第70-74页
        6.2.6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最佳磷素运筹管理策略第74-75页
    6.3 讨论第75-77页
        6.3.1 种薯磷的贡献第75页
        6.3.2 土壤有效磷的贡献第75-76页
        6.3.3 三大磷源统筹法确定磷肥用量及优化施磷方法分析第76-77页
7 结论第77-80页
    7.1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群体的产量构成情况第77-78页
    7.2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的群体发育特性第78页
    7.3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的品质指标第78页
    7.4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特点第78页
    7.5 马铃薯种薯的磷素营养释放特性第78页
    7.6 土壤磷素的贡献率第78-79页
    7.7 三大磷源统筹法推荐下的磷肥用量的确定方法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6页
作者简介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6中英足球交流项目口译实践研究--基于UMEER实践框架的分析
下一篇:第八届国际警务论坛执法合作专题研讨会同声传译实践报告--以托马斯·斯考特讲话英中同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