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4-28页 |
1.1 马铃薯概况 | 第14-19页 |
1.1.1 世界马铃薯概况 | 第14页 |
1.1.2 中国马铃薯概况 | 第14-16页 |
1.1.3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1.2 马铃薯的磷素营养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1 马铃薯的磷素营养特性 | 第19-21页 |
1.2.2 影响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的因素 | 第21-22页 |
1.3 马铃薯的磷素管理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1 马铃薯磷素推荐用量的研究 | 第22-25页 |
1.3.2 马铃薯磷素施用方法的研究 | 第25-26页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的产量构成 | 第28-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2.1.2 供试品种及试验设计 | 第29页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9-30页 |
2.1.4 公式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产量的差异 | 第30页 |
2.2.2 高产条件下马铃薯的产量构成因子 | 第30-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3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生长发育规律 | 第35-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第35页 |
3.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5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5-36页 |
3.1.4 公式及数据统计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动态 | 第36-39页 |
3.2.2 不同模式马铃薯群体光合生产特性 | 第39-42页 |
3.2.3 不同模式马铃薯群体干物质生产特性 | 第42-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3.3.1 高产马铃薯群体的光合生产特性 | 第46-47页 |
3.3.2 高产马铃薯群体的形态及干物重生产特性 | 第47-48页 |
4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品质指标分析 | 第48-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48页 |
4.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1.3 取样 | 第48页 |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8页 |
4.1.5 数据统计与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4.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4.2.2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4.2.3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淀粉含量 | 第50页 |
4.3 讨论 | 第50-52页 |
5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模式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特点 | 第52-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52页 |
5.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52页 |
5.1.3 取样 | 第52页 |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2-53页 |
5.1.5 计算及数据统计方法 | 第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5.2.1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植株磷素浓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5.2.2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群体磷素积累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5.2.3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群体各阶段磷素的吸收强度及积累量变化 | 第55-57页 |
5.2.4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素分配 | 第57页 |
5.2.5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收获指数 | 第57-58页 |
5.2.6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生产1000kg块茎所需的磷素数量 | 第58页 |
5.2.7 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磷肥利用率 | 第58-59页 |
5.3 讨论 | 第59-61页 |
6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最佳磷素管理技术 | 第61-7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6.1.1 试验地概况 | 第61-62页 |
6.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3页 |
6.1.4 公式及数据统计方法 | 第63-6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6.2.1 不同供磷水平下的马铃薯产量 | 第64页 |
6.2.2 马铃薯种薯磷素的营养释放规律 | 第64-69页 |
6.2.3 土壤磷素贡献率 | 第69-70页 |
6.2.4 不同供磷水平下马铃薯的磷肥利用情况 | 第70页 |
6.2.5 三种磷肥推荐法的比较 | 第70-74页 |
6.2.6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最佳磷素运筹管理策略 | 第74-75页 |
6.3 讨论 | 第75-77页 |
6.3.1 种薯磷的贡献 | 第75页 |
6.3.2 土壤有效磷的贡献 | 第75-76页 |
6.3.3 三大磷源统筹法确定磷肥用量及优化施磷方法分析 | 第76-77页 |
7 结论 | 第77-80页 |
7.1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群体的产量构成情况 | 第77-78页 |
7.2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的群体发育特性 | 第78页 |
7.3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的品质指标 | 第78页 |
7.4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模式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特点 | 第78页 |
7.5 马铃薯种薯的磷素营养释放特性 | 第78页 |
7.6 土壤磷素的贡献率 | 第78-79页 |
7.7 三大磷源统筹法推荐下的磷肥用量的确定方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