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0.2.1 国外企业并购估值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0.2.2 国内企业并购估值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0.2.3 已有研究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7-20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 并购估值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1页 |
1.1 企业并购估值的传统理论 | 第20-26页 |
1.1.1 传统并购估值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 第20-25页 |
1.1.2 传统并购估值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 | 第25-26页 |
1.2 实物期权理论 | 第26-31页 |
1.2.1 实物期权的内涵和类型 | 第26-28页 |
1.2.2 实物期权的特征 | 第28页 |
1.2.3 实物期权价值计量模型 | 第28-31页 |
2 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基本情况及定价分析 | 第31-39页 |
2.1 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的背景 | 第31-35页 |
2.1.1 并购的背景 | 第31-33页 |
2.1.2 主并企业——惠而浦概况 | 第33-34页 |
2.1.3 目标企业——合肥三洋概况 | 第34-35页 |
2.2 并购过程 | 第35-36页 |
2.3 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的定价依据及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2.3.1 并购定价依据 | 第36-37页 |
2.3.2 并购定价问题 | 第37-39页 |
3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对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的估值分析 | 第39-58页 |
3.1 并购估值中引入实物期权模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3.1.1 并购估值中引入实物期权模型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3.1.2 引入实物期权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3.2 基于实物期权的并购估值模型 | 第40-42页 |
3.2.1 估值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3.2.2 构建并购估值模型 | 第41-42页 |
3.3 实物期权模型下目标企业的价值计算 | 第42-58页 |
3.3.1 目标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折现价值 | 第42-48页 |
3.3.2 并购活动本身的实物期权价值 | 第48-49页 |
3.3.3 引入战略投资者带来的期权价值 | 第49页 |
3.3.4 增长期权的价值 | 第49-52页 |
3.3.5 放弃期权的价值 | 第52-56页 |
3.3.6 并购协同效应价值的评估 | 第56-58页 |
4 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的估值结果与评价 | 第58-65页 |
4.1 分配系数的确定 | 第58-63页 |
4.2 目标企业价值的确定 | 第63页 |
4.3 估值结果的比较与评价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