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第1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 | 第16-23页 |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16-19页 |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16-17页 |
1.1.2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17-18页 |
1.1.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 第18-19页 |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及现实依据 | 第19-23页 |
1.2.1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实践探索 | 第19-21页 |
1.2.2 民生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21-23页 |
第2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 第23-34页 |
2.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 第23-27页 |
2.1.1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靠 | 第23-24页 |
2.1.2 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 | 第24-25页 |
2.1.3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 | 第25-26页 |
2.1.4 处理与民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2.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 | 第27-34页 |
2.2.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 第27-28页 |
2.2.2 切实减轻民众负担 | 第28-30页 |
2.2.3 广泛开展文化教育 | 第30-31页 |
2.2.4 积极改善边区卫生 | 第31-32页 |
2.2.5 妥善实施社会救助 | 第32-34页 |
第3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 第34-40页 |
3.1 理论价值 | 第34-36页 |
3.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34-35页 |
3.1.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 第35-36页 |
3.2 现实启示 | 第36-40页 |
3.2.1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民生 | 第37页 |
3.2.2 必须用发展的手段改善民生 | 第37-38页 |
3.2.3 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 第38页 |
3.2.4 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