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多目标电力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9页
        1.2.1 粒子群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第8页
        1.2.2 粒子群算法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第8-9页
        1.2.3 粒子群算法在经济调度上的应用第9页
    1.3 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求解方法第9-11页
        1.3.1 电力系统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第9-10页
        1.3.2 电力系统中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传统解法第10页
        1.3.3 群智能Pareto多目标优化方法第10-11页
    1.4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第11-12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2-14页
第二章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第14-38页
    2.1 经典粒子群算法第14-15页
    2.2 经典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流程第15-16页
    2.3 粒子群算法的本质及其特点第16-17页
    2.4 多目标问题的描述第17-20页
        2.4.1 支配关系第18页
        2.4.2 Pareto最优解第18页
        2.4.3 Pareto最优前沿第18-19页
        2.4.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19-20页
    2.5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20-26页
        2.5.1 随机黑洞策略第21-22页
        2.5.2 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的动态更新第22-23页
        2.5.3 NSGA-II非支配排序第23-24页
        2.5.4 拥挤距离排序第24-25页
        2.5.5 领导粒子的选择第25页
        2.5.6 小概率随机突变第25页
        2.5.7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的算法流程第25-26页
    2.6 约束条件的处理第26-30页
        2.6.1 外点罚函数法第26-28页
        2.6.2 内点罚函数法第28页
        2.6.3 内外点混合罚函数法第28-30页
    2.7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性能研究第30-34页
        2.7.1 计算深度测试第30-32页
        2.7.2 Pareto前沿测试第32-34页
    2.8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搜索原理第34-37页
    2.9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环保经济调度中的应用第38-49页
    3.1 火电厂的运行特性第38-39页
    3.2 火电机组煤耗特性第39页
    3.3 火电机组有害气体排放特性第39-41页
    3.4 环保经济负荷数学模型第41-42页
        3.4.1 燃料成本第41页
        3.4.2 环境成本第41页
        3.4.3 约束条件第41-42页
    3.5 算例计算与分析第42-48页
        3.5.1 算例设置第42-43页
        3.5.2 算例计算结果以及分析第43-46页
        3.5.3 问题与讨论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梯级水电站多目标短期优化调度中的应用第49-63页
    4.1 梯级水电站模型第51-53页
        4.1.1 梯级水电站各级流量耦合关系第51-52页
        4.1.2 梯级水电站水位和流量的关系第52页
        4.1.3 梯级水电站的水位和库容的关系第52页
        4.1.4 梯级水电站流量和库容的关系第52页
        4.1.5 水位和水头的区别和联系第52-53页
    4.2 短期调度梯级水电站数学模型第53-55页
        4.2.1 总发电量第53页
        4.2.2 最小出力最大第53-54页
        4.2.3 约束条件第54-55页
    4.3 算例计算与分析第55-62页
        4.3.1 梯级水电站数据第55-58页
        4.3.2 算法参数设置第58页
        4.3.3 算例计算结果以及分析第58-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第63-73页
    5.1 无功优化概述第63-65页
    5.2 无功优化数学模型第65-67页
        5.2.1 有功网损第65页
        5.2.2 电压偏移第65-66页
        5.2.3 电压稳定性指标第66页
        5.2.4 等式约束第66页
        5.2.5 不等式约束第66-67页
    5.3 算例计算与分析第67-72页
        5.3.1 算例设置第67-68页
        5.3.2 仿真分析第68-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73-74页
    6.2 工作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A IEEE30节点系统接线图第79-80页
附录B IEEE30节点系统支路数据第80-82页
附录C IEEE30节点系统节点数据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英语感知学习风格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为例
下一篇:超高压下醋酸乙烯酯和丙烯腈的“活性”自由基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