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粒子群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 第8页 |
1.2.2 粒子群算法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 第8-9页 |
1.2.3 粒子群算法在经济调度上的应用 | 第9页 |
1.3 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 第9-11页 |
1.3.1 电力系统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9-10页 |
1.3.2 电力系统中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传统解法 | 第10页 |
1.3.3 群智能Pareto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10-11页 |
1.4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14-38页 |
2.1 经典粒子群算法 | 第14-15页 |
2.2 经典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流程 | 第15-16页 |
2.3 粒子群算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2.4 多目标问题的描述 | 第17-20页 |
2.4.1 支配关系 | 第18页 |
2.4.2 Pareto最优解 | 第18页 |
2.4.3 Pareto最优前沿 | 第18-19页 |
2.4.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第19-20页 |
2.5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第20-26页 |
2.5.1 随机黑洞策略 | 第21-22页 |
2.5.2 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的动态更新 | 第22-23页 |
2.5.3 NSGA-II非支配排序 | 第23-24页 |
2.5.4 拥挤距离排序 | 第24-25页 |
2.5.5 领导粒子的选择 | 第25页 |
2.5.6 小概率随机突变 | 第25页 |
2.5.7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的算法流程 | 第25-26页 |
2.6 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26-30页 |
2.6.1 外点罚函数法 | 第26-28页 |
2.6.2 内点罚函数法 | 第28页 |
2.6.3 内外点混合罚函数法 | 第28-30页 |
2.7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性能研究 | 第30-34页 |
2.7.1 计算深度测试 | 第30-32页 |
2.7.2 Pareto前沿测试 | 第32-34页 |
2.8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搜索原理 | 第34-3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环保经济调度中的应用 | 第38-49页 |
3.1 火电厂的运行特性 | 第38-39页 |
3.2 火电机组煤耗特性 | 第39页 |
3.3 火电机组有害气体排放特性 | 第39-41页 |
3.4 环保经济负荷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3.4.1 燃料成本 | 第41页 |
3.4.2 环境成本 | 第41页 |
3.4.3 约束条件 | 第41-42页 |
3.5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42-48页 |
3.5.1 算例设置 | 第42-43页 |
3.5.2 算例计算结果以及分析 | 第43-46页 |
3.5.3 问题与讨论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梯级水电站多目标短期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 第49-63页 |
4.1 梯级水电站模型 | 第51-53页 |
4.1.1 梯级水电站各级流量耦合关系 | 第51-52页 |
4.1.2 梯级水电站水位和流量的关系 | 第52页 |
4.1.3 梯级水电站的水位和库容的关系 | 第52页 |
4.1.4 梯级水电站流量和库容的关系 | 第52页 |
4.1.5 水位和水头的区别和联系 | 第52-53页 |
4.2 短期调度梯级水电站数学模型 | 第53-55页 |
4.2.1 总发电量 | 第53页 |
4.2.2 最小出力最大 | 第53-54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54-55页 |
4.3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55-62页 |
4.3.1 梯级水电站数据 | 第55-58页 |
4.3.2 算法参数设置 | 第58页 |
4.3.3 算例计算结果以及分析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 第63-73页 |
5.1 无功优化概述 | 第63-65页 |
5.2 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第65-67页 |
5.2.1 有功网损 | 第65页 |
5.2.2 电压偏移 | 第65-66页 |
5.2.3 电压稳定性指标 | 第66页 |
5.2.4 等式约束 | 第66页 |
5.2.5 不等式约束 | 第66-67页 |
5.3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67-72页 |
5.3.1 算例设置 | 第67-68页 |
5.3.2 仿真分析 | 第68-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73-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IEEE30节点系统接线图 | 第79-80页 |
附录B IEEE30节点系统支路数据 | 第80-82页 |
附录C IEEE30节点系统节点数据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