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生产过程论文--聚合反应过程论文--按机理分论文

超高压下醋酸乙烯酯和丙烯腈的“活性”自由基聚合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以及课题的提出第10-30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第10-11页
    1.3 RAFT聚合第11-17页
        1.3.1 RAFT聚合历史第11-12页
        1.3.2 RAFT聚合机理第12-13页
        1.3.3 RAFT聚合试剂第13-14页
        1.3.4 RAFT聚合单体第14-15页
        1.3.5 RAFT聚合方法第15页
        1.3.6 RAFT聚合优点第15-16页
        1.3.7 RAFT聚合缺点与改进方法第16-17页
    1.4 ATRP聚合第17-24页
        1.4.1 常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Normal ATRP)第17-18页
        1.4.2 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e ATRP, RATRP)第18-19页
        1.4.3 常规与反向并存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simultaneous reverse and normal intiation SR&NI ATRP)第19-20页
        1.4.4 引发剂持续再生催化剂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initiators for continuous activator regeneration ATRP ICAR ATRP)第20-21页
        1.4.5 电子转移生成 / 再生活性种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ctivators (re)generated by electron transfer for ATRP A(R)GET ATRP)第21-22页
        1.4.6 ATRP的聚合方式第22-23页
        1.4.7 ATRP的应用和前景第23-24页
    1.5 超高压第24-27页
        1.5.1 超高压应用背景第24页
        1.5.2 超高压在“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方面的应用第24-27页
        1.5.3 超高压条件下“活性”/自由基聚合的优点第27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27-30页
        1.6.1 超高压下醋酸乙烯酯的RAFT聚合第28-29页
        1.6.2 超高压下丙烯腈的ICAR ATRP第29-30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0-39页
    2.1 原料及试剂第30-32页
    2.2 实验内容第32-37页
        2.2.1 三种黄原酸酯X1, X2, X3 的合成[113-115]。第32-34页
        2.2.2 引发剂 1,4-(2-溴2异丁酰氧)苯(BMPB2)的制备[113]第34-35页
        2.2.3 醋酸乙烯酯常压下RAFT聚合的一般过程第35页
        2.2.4 醋酸乙烯酯高压下RAFT聚合的一般过程第35-37页
        2.2.5 以聚醋酸乙烯酯为大分子链转移剂的扩链反应第37页
        2.2.6 丙烯腈常压下ICAR ATRP聚合的一般过程第37页
        2.2.7 丙烯腈高压下ICAR ATRP聚合的一般过程第37页
    2.3 测试与表征第37-39页
第三章 醋酸乙烯酯在超高压下的RAFT聚合第39-47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3.2.1 高压和常压下聚合特征的一般对比以及高压下聚合的一般特征第40-42页
        3.2.2 高压和常压下的聚合动力学第42-43页
        3.2.3 高压下链转移剂对聚合的影响第43-45页
        3.2.4 聚合物链末端分析及扩链反应第45-46页
    3.3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丙烯腈在超高压下的ICAR ATRP第47-54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8-53页
        4.2.1 铜盐催化的ICAR ATRP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聚合第48-50页
        4.2.2 铜盐催化的ICAR ATRP体系的动力学研究第50-51页
        4.2.3 常压下催化剂浓度对AN的ICAR ATRP体系的影响第51页
        4.2.4 常温常压与高压下制备高分子量的PAN第51-52页
        4.2.5 常压与高压下制备高分子量的 PAN第52-53页
    4.3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4-56页
    5.1 全文总结第54-55页
    5.2 论文的创新点第55页
    5.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71页
在读期间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多目标电力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苏云金芽胞杆菌Cry51Aa1杀虫晶体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