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7-20页 |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 第7-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8页 |
(二)选题目的、意义 | 第8页 |
(三)创新点 | 第8页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第8-15页 |
(一)国外学界对技艺、技术与地方社会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二)国内学界对技艺与地方社会的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三)对仿古制陶技艺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5页 |
(四)南石山村仿古制陶技艺相关研究资料及启示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5-20页 |
(一)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田野点概况 | 第18-20页 |
第1章 仿古技艺的历史追溯与发展历程 | 第20-29页 |
1.1 追根溯源:南石山仿古技艺从何而来? | 第20-25页 |
1.1.1 历代仿古技艺追溯 | 第20-22页 |
1.1.2 南石山村仿古技艺的发生 | 第22-25页 |
1.1.2.1 民间记忆与地方表述 | 第23-24页 |
1.1.2.2 窑址考察 | 第24-25页 |
1.2 转型中的村落与变迁中的技艺 | 第25-28页 |
1.2.1 建国初期的个人仿制与集体互助 | 第26页 |
1.2.2 文革时期的技艺危机 | 第26-27页 |
1.2.3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作坊与规模化生产 | 第27页 |
1.2.4 非遗运动中技艺的价值重塑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仿古制陶行业的分布与仿制技艺流程 | 第29-41页 |
2.1 社区仿古陶瓷行业的分布 | 第29页 |
2.2 不同类型的作坊 | 第29-31页 |
2.3 仿古陶分类及其技艺流程 | 第31-40页 |
2.3.1 传统技艺流程 | 第32-37页 |
2.3.2 成品的釉色走旧工艺 | 第37-38页 |
2.3.3 画彩工艺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技艺牵系的村落内部关系网络 | 第41-51页 |
3.1 血缘、地缘、业缘的传承集合 | 第41-45页 |
3.1.1 家庭的技艺传承 | 第42-43页 |
3.1.2 业缘的技艺传承 | 第43页 |
3.1.3 教育的技艺传承 | 第43页 |
3.1.4 艺诀的经验流传 | 第43-45页 |
3.2 村落组织构建 | 第45-50页 |
3.2.1 村委会与“管事班子” | 第46页 |
3.2.2 约定俗成的行业文化与行业规则 | 第46-47页 |
3.2.3 民俗信仰组织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仿古陶生产与外界交流互动 | 第51-55页 |
4.1 政府参与与地方精英 | 第51-53页 |
4.2 因技艺精湛诱发的事件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在传统中理解和反思“仿古技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