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热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太阳房的分类及原理 | 第10-12页 |
1.2.1 主动式太阳房 | 第11页 |
1.2.2 被动式太阳房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青海省太阳房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4.1 青海省能源现状 | 第14-15页 |
1.4.2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分析 | 第15页 |
1.4.3 青海省太阳房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4 国家相关政策 | 第16页 |
1.5 青海省太阳房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示范工程 | 第19-31页 |
2.1 项目概况 | 第19-20页 |
2.1.1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2.1.2 测试建筑 | 第19-20页 |
2.2 冬季热负荷计算 | 第20-22页 |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2-24页 |
2.3.1 太阳能炕系统 | 第22-23页 |
2.3.2 集热蓄热墙系统 | 第23-24页 |
2.3.3 太阳能炕与集热蓄热墙耦合系统工作原理 | 第24页 |
2.4 实验测试仪器性能参数 | 第24-27页 |
2.4.1 数据记录仪 | 第24-25页 |
2.4.2 温度传感器 | 第25页 |
2.4.3 太阳辐照仪 | 第25页 |
2.4.4 超声波流量计 | 第25-26页 |
2.4.5 热流自记仪 | 第26-27页 |
2.5 测点布置 | 第27-30页 |
2.5.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技术实验房测点布置 | 第27-29页 |
2.5.2 对照间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实验研究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3.3 测试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42页 |
3.3.1 五种模式下测试结果 | 第32-40页 |
3.3.2 不同模式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数值模拟研究 | 第43-5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房物理模型 | 第43-44页 |
4.3 数学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4.3.1 实验房热过程分析 | 第44页 |
4.3.2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 第44-46页 |
4.3.3 实验房湍流模型选择 | 第46-47页 |
4.4 参数设定 | 第47页 |
4.5 模拟分析 | 第47-49页 |
4.5.1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4.5.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青海省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暖房能效分析 | 第50-63页 |
5.1 太阳能炕系统传热特性分析 | 第50-54页 |
5.2 集热蓄热墙传热特性分析 | 第54-59页 |
5.2.1 集热蓄热墙系统热平衡分析 | 第54-55页 |
5.2.2 集热蓄热墙传热量计算 | 第55-59页 |
5.3 能效评估 | 第59-61页 |
5.3.1 常规能源替代量评估 | 第59页 |
5.3.2 环境效益评估 | 第59-60页 |
5.3.3 经济效益评估 | 第60-61页 |
5.4 节能率分析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