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自媒体视阈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

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5-18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逻辑框架第20-21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核心概念第21-22页
        2.1.1 危机与公共危机第21页
        2.1.2 危机公关与政府危机公关第21页
        2.1.3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危机第21-22页
        2.1.4 自媒体与自媒体视阈第22页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2-26页
        2.2.1 危机公关应对 5S原则第22-23页
        2.2.2 形象修复理论第23页
        2.2.3 议程设置理论第23页
        2.2.4 沉默螺旋理论第23页
        2.2.5 公众参与理论第23-24页
        2.2.6 网络舆情演变的生命周期理论第24-25页
        2.2.7 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理论第25-26页
3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实证与问题分析第26-40页
    3.1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全程回顾第26-30页
        3.1.1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案例描述第26-28页
        3.1.2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舆情传播分析第28-30页
    3.2 网络舆情危机潜伏期危机应对存在问题分析第30-33页
        3.2.1 网络舆情关注度和捕捉能力有限第30-31页
        3.2.2 网络舆情研判及推理水平低下第31-32页
        3.2.3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系统及预警机制不完备第32-33页
    3.3 网络舆情危机中期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分析(突发期和蔓延期)第33-36页
        3.3.1 面对舆情危机时政府有效回应能力不足第33-34页
        3.3.2 舆情处置行动速度和质量堪忧第34-35页
        3.3.3 网路舆情应对载体建设差强人意第35-36页
    3.4 网络舆情危机恢复期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6-40页
        3.4.1 网络舆情危机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第36-38页
        3.4.2 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第38页
        3.4.3 网络舆情危机后缺乏人文关怀第38-40页
4 自媒体视阈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困境及成因第40-47页
    4.1 地方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本领恐慌”第40-41页
        4.1.1 为政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第40-41页
        4.1.2 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第41页
    4.2 政府、媒体、公众的三方博弈第41-44页
        4.2.1 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媒体、公众角色各不相同第42-44页
        4.2.2 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第44页
    4.3 上下分治的宏观治理结构是隐瞒危机的根源第44-45页
        4.3.1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贯彻力不足第44-45页
        4.3.2 上下分治是政府信息不公开的制度逻辑第45页
    4.4 地方政府危机应对中失信于众第45-47页
5 自媒体视阈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路径第47-55页
    5.1 地方政府舆情危机应对的现有路径及实施效果第47-50页
        5.1.1 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第47-48页
        5.1.2 更新网络舆情危机的思想和观念第48-49页
        5.1.3 强化网络舆情技术促进危机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第49-50页
        5.1.4 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素质和能力第50页
    5.2 自媒体视阈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创新路径第50-55页
        5.2.1 基于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情第51-52页
        5.2.2 基于良法与善治培养社会理性思维方式第52-53页
        5.2.3 构建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第53-55页
6 结论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型制造信息系统鲁棒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牛源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黏附素基因、O血清型及耐药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