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源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黏附素基因、O血清型及耐药性调查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犊牛大肠杆菌疾病 | 第11-12页 |
1.1.1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1.2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2页 |
1.2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1 分离培养法 | 第12-13页 |
1.2.2 动物接种实验 | 第13页 |
1.2.3 血清学检测 | 第13页 |
1.2.4 16s r R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 第13-14页 |
1.3 大肠杆菌的分类 | 第14-16页 |
1.3.1 STEC | 第14-15页 |
1.3.2 EPEC | 第15页 |
1.3.3 ETEC | 第15-16页 |
1.3.4 EHEC | 第16页 |
1.4 大肠杆菌的黏附素基因 | 第16-18页 |
1.4.1 大肠杆菌黏附素基因在感染中的作用 | 第18页 |
1.5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18-20页 |
1.5.1 我国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 第19页 |
1.5.2 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的来源 | 第19-20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1.4 标准菌株 | 第22页 |
2.1.5 药敏纸片 | 第22页 |
2.1.6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菌株的分离与染色镜检 | 第23页 |
2.2.2 分离菌株的生化鉴定 | 第23页 |
2.2.3 分离菌株的DNA扩增 | 第23-24页 |
2.2.4 分离菌株的PCR鉴定 | 第24页 |
2.2.5 分离菌株的致病型及黏附素基因检测 | 第24页 |
2.2.6 分离菌株的血清型检测 | 第24页 |
2.2.7 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24-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42页 |
3.1 菌株的分离与生化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3.2 分离菌株的PCR鉴定 | 第26-28页 |
3.3 分离菌株毒素基因及黏附素基因的检测结果 | 第28-37页 |
3.4 分离菌株O血清型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3.5 毒素基因、黏附素基因与O血清型的相关性 | 第38-40页 |
3.5.1 毒素基因与O血清型的相关性 | 第38页 |
3.5.2 毒素基因与黏附素基因之间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3.5.3 黏附素基因与O血清型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3.6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4.1 大肠杆菌毒素型与黏附素型分析 | 第42-43页 |
4.2 大肠杆菌O血清型分析 | 第43-44页 |
4.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A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