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黄芪种质资源抗旱性与多样性研究

缩写词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17页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不同种源黄芪种子质量研究第17-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7-21页
        2.1.1 实验材料第17-19页
        2.1.2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1.3 数据分析第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28页
        2.2.1 黄芪种子形态特征第21-22页
        2.2.2 黄芪种子质量分析第22-26页
        2.2.3 种子质量与种源地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26-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黄芪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第30-64页
    3.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第30-39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1.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1.3 讨论第37-38页
        3.1.4 小结第38-39页
    3.2 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第39-52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41-50页
        3.2.3 讨论第50-51页
        3.2.4 小结第51-52页
    3.3 返青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第52-64页
        3.3.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3.3.2 结果与分析第53-61页
        3.3.3 讨论第61-62页
        3.3.4 小结第62页
        3.3.5 抗旱性总结第62-64页
第四章 黄芪农艺性状多样性研究第64-8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64-65页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5-81页
        4.2.1 农艺性状的数量统计分析第65-76页
        4.2.2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6页
        4.2.3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76-78页
        4.2.4 综合评价第78-79页
        4.2.5 聚类分析第79-80页
        4.2.6 农艺性状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第80-81页
    4.3 讨论第81-83页
        4.3.1 黄芪种源的农艺性状变异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第81-82页
        4.3.2 黄芪种源农艺性状变异的综合评价第82页
        4.3.3 基于农艺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第82-83页
    4.4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黄芪化学成分多样性和活性成分含量研究第84-9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4-87页
        5.1.1 植物材料第84页
        5.1.2 HPLC测定第84-85页
        5.1.3 UPLC测定与分析第85-8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7-93页
        5.2.1 HPLC分析第87-91页
        5.2.2 UPLC分析第91-93页
        5.2.3 活性成分聚类分析第93页
    5.3 讨论第93-97页
        5.3.1 指纹图谱第93-94页
        5.3.2 化学多样性第94-95页
        5.3.3 活性成分分析第95-97页
    5.4 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黄芪遗传多样性研究第98-110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8-101页
        6.1.1 植物材料第98页
        6.1.2 DNA提取第98页
        6.1.3 PCR反应体系第98-101页
        6.1.4 数据处理第10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1-107页
        6.2.1 ISSR-PCR扩增结果第101-103页
        6.2.2 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3-105页
        6.2.3 种源的遗传分化第105页
        6.2.4 聚类分析第105-107页
    6.3 讨论第107-108页
    6.4 小结第108页
    6.5 多样性总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第110-112页
    7.1 结论第110-111页
    7.2 创新性第111-112页
第八章 文献综述第112-123页
    8.1 药用植物种资资源及其研究现状第112-116页
    8.2 植物抗旱性研究现状第116-119页
    8.3 药用植物多样性研究第119-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4页
附图第134-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述分句中的立场构建:学术口语的跨学科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中华老字号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