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症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与特征第16-21页
    2.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第16-17页
    2.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界定第17-18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特征第18-21页
        2.3.1 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统一第18-19页
        2.3.2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第19-20页
        2.3.3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第20-21页
3 接受理论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第21-24页
    3.1 有利于拓宽传授主体的工作视野,增强其传授效果第21页
    3.2 有利于提升接受主体的学习动力,增强其接受效果第21-22页
    3.3 有利于更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其实际效果第22-24页
4 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症因分析第24-35页
    4.1 接受主体认知层面效果弱化的表现第24-25页
        4.1.1 知识接受的兴趣不浓厚第24页
        4.1.2 知识接受动机功利倾向突出第24-25页
        4.1.3 知识接受的价值判断与理解相对模糊第25页
    4.2 接受主体内化层面弱化的表现第25-28页
        4.2.1 理想信念的指引力削弱第26-27页
        4.2.2 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趋强第27-28页
    4.3 接受主体外化层面弱化表现第28-30页
        4.3.1 践行的外作用力不强第28-29页
        4.3.2 践行的内动力不足第29-30页
    4.4 接受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分析第30-35页
        4.4.1 传授主体综合素养不足,导致其主导性弱化第30-31页
        4.4.2 接受主体差异性被忽视,导致其能动性弱化第31-32页
        4.4.3 接受客体的抽象空旧,导致其接受度弱化第32-33页
        4.4.4 接受媒介的使用单一,导致其传输率弱化第33-34页
        4.4.5 接受环境的多元易变,导致客体信息接受效果被消解第34-35页
5 接受视阈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第35-53页
    5.1 优化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尊重其主体地位第35-39页
        5.1.1 提升接受主体的需求指数,把被动接受变成主体能动过程第35-36页
        5.1.2 加强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拉近其心灵亲疏距离第36-38页
        5.1.3 提高接受主体的理解能力,由经验性接受转向理论性接受第38-39页
    5.2 不断完善接受客体内容,增强其接受度第39-43页
        5.2.1 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引导,祛除干扰型客体信息影响第39-41页
        5.2.2 丰富接受客体形式,扩大接受选择余地第41-42页
        5.2.3 关切客体利益体现,激发客体接受活力第42-43页
    5.3 注重接受媒介的承载力,提升其传导性第43-46页
        5.3.1 重视接受媒介的使用质量,强化其传递信度第43-45页
        5.3.2 拓展接受媒介的传递渠道,提升其传递广度第45-46页
        5.3.3 凝聚接受媒介的连结合力,增强其传递效度第46页
    5.4 营造优良的接受环境,形成良好接受氛围第46-50页
        5.4.1 优化宏观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力场第47-48页
        5.4.2 优化微观环境,形成良好的群体环境力场第48-49页
        5.4.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的虚拟环境力场第49-50页
    5.5 提升传授主体的威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第50-53页
        5.5.1 加强师德铸炼,树立人格威信第50-51页
        5.5.2 提升理论修养,树立学识威信第51页
        5.5.3 提高工作技能,树立能力威信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鼠疫耶尔森氏菌waaA,cmk,ail基因突变与噬菌体抗性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数控机床伺服进给系统的参数辨识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