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饲料碳水化合物组成及分类 | 第16-18页 |
1.2.2 非淀粉多糖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日粮纤维对猪饲料养分及能量消化率的影响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规律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乙酸酐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饲料非淀粉多糖含量时适宜称样量的研究 | 第23-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2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3 气相色谱条件 | 第24页 |
2.1.4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1.5 计算 | 第25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2.1 饲料原料常规成分含量 | 第26页 |
2.2.2 称样量对NSP含量测定值的影响 | 第26-31页 |
2.2.3 NSP含量测定的批次内、批次间和总变异性 | 第31页 |
2.2.4 9 种饲料原料中NSP含量 | 第31-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2.3.1 NSP测定的适宜称样量 | 第35页 |
2.3.2 NSP测定的批次间、批次内和总变异系数 | 第35-36页 |
2.3.3 饲料原料NSP含量 | 第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不同品种小麦、小麦麸皮和次粉碳水化合物多糖及常规养分分析 | 第37-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试验样品 | 第37页 |
3.1.2 分析的指标和方法 | 第37页 |
3.1.3 计算 | 第37页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5页 |
3.2.1 不同品种小麦碳水化合物多糖及常规养分含量分析 | 第38-40页 |
3.2.2 不同品种小麦各化学组成主成分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40-44页 |
3.2.3 不同品种小麦麸皮碳水化合物多糖及常规养分含量分析 | 第44-45页 |
3.2.4 不同品种小麦麸皮各化学组成主成分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45-49页 |
3.2.5 不同品种小麦次粉碳水化合物多糖及常规养分含量分析 | 第49-50页 |
3.2.6 不同品种小麦次粉各化学组成主成分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3.2.7 小麦、小麦麸皮及次粉各指标分布规律比较 | 第54-55页 |
3.3 讨论 | 第55-56页 |
3.3.1 不同品种小麦、小麦麸皮及次粉常规养分分析 | 第55页 |
3.3.2 不同品种小麦、小麦麸皮及次粉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分析 | 第55页 |
3.3.3 不同品种小麦、小麦麸皮及次粉各化学指标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不同类型纤维对生长猪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和能量消化率的影响 | 第57-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57页 |
4.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第57-58页 |
4.1.3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58页 |
4.1.4 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58-59页 |
4.1.5 计算 | 第59页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4.2.1 试验饲粮营养组成 | 第59-60页 |
4.2.2 日粮纤维类型对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和能量消化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3 日粮纤维类型对回肠食糜和粪样中VFA浓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4 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消化率与能量消化率的关系 | 第63-64页 |
4.2.5 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大肠发酵率与粪样中VFA浓度的关系 | 第64-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3.1 日粮纤维类型对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和能量消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2 日粮纤维类型对回肠食糜和粪样中VFA浓度的影响 | 第66页 |
4.3.3 饲粮碳水化合物多糖组分消化率与能量消化率及粪样中VFA浓度的关系 | 第66-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8-69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页 |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