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緒論 | 第9-19页 |
1.1 錢大昭與《廣雅疏義》 | 第9页 |
1.2 本選題研究現狀 | 第9-11页 |
1.2.1 錢大昭及《廣雅疏義》的研究現狀 | 第9-10页 |
1.2.2 聲訓的研究現狀 | 第10-11页 |
1.3 本選題的研究對象和思路 | 第11页 |
1.4 本選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方法與意義 | 第11-12页 |
1.5 聲訓界說 | 第12-13页 |
1.6 對聲訓現象的判定和分析 | 第13-19页 |
1.6.1 判定訓釋詞與被訓釋詞語音關係的依據和標準 | 第14-16页 |
1.6.2 判定訓釋詞與被訓釋詞意義關係的理據和方法 | 第16-19页 |
2.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術語和聲訓方式分析 | 第19-37页 |
2.1 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術語分析 | 第19-34页 |
2.1.1 之言;之為言 | 第19-20页 |
2.1.2 某,某也類 | 第20-21页 |
2.1.3 讀類 | 第21-23页 |
2.1.4 同類 | 第23-25页 |
2.1.5 通類 | 第25-27页 |
2.1.6 近類 | 第27-28页 |
2.1.7 轉類 | 第28-29页 |
2.1.8 當為、當作 | 第29-30页 |
2.1.9 作類 | 第30-31页 |
2.1.10 猶 | 第31-32页 |
2.1.11 即 | 第32页 |
2.1.12 為 | 第32-33页 |
2.1.13 音 | 第33页 |
2.1.14 聲如 | 第33-34页 |
2.2 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方式分析 | 第34-37页 |
2.2.1 直訓 | 第34-35页 |
2.2.2 義界 | 第35-37页 |
3.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分析之一——訓釋詞與被訓釋詞的語音關係類型分析 | 第37-50页 |
3.1 音同 | 第37-38页 |
3.2 音近 | 第38-39页 |
3.3 音同音近 | 第39-40页 |
3.4 音轉 | 第40-44页 |
3.4.1 聲轉 | 第40-41页 |
3.4.2 韻轉 | 第41-43页 |
3.4.3 聲韻皆轉 | 第43-44页 |
3.5 音同音轉 | 第44-45页 |
3.6 音近音轉 | 第45-46页 |
3.7 音同音近音轉 | 第46-47页 |
3.8 混合音轉 | 第47-50页 |
4.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分析之二——訓釋詞與被訓釋詞的意義關係類型分析 | 第50-81页 |
4.1 義項相同 | 第50-73页 |
4.1.1 詞義的側重點不同 | 第50-52页 |
4.1.2 詞義的輕重程度不同 | 第52-54页 |
4.1.3 詞義的範圍大小不同 | 第54-57页 |
4.1.4 詞義的適用對象不同 | 第57-59页 |
4.1.5 詞語的意義在其詞義系列中所處的位置關係 | 第59-73页 |
4.2 源義素相同 | 第73-81页 |
4.2.1 源義素相同,類義素不同 | 第73-76页 |
4.2.2 源義素相同,範疇義素不同 | 第76-81页 |
5.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分析之三——訓釋詞(字)與被訓釋詞(字)的字形結構關係類型分析 | 第81-90页 |
5.1 以本字為訓 | 第81-82页 |
5.2 訓釋詞(字)是被訓釋詞(字)的義符 | 第82页 |
5.3 訓釋詞(字)與被訓釋詞(字)同義符 | 第82-84页 |
5.4 訓釋詞(字)是被訓釋詞(字)的聲符 | 第84-85页 |
5.5 被訓釋詞(字)是訓釋詞(字)的聲符 | 第85-86页 |
5.6 訓釋詞(字)與被訓釋詞(字)同聲符 | 第86-87页 |
5.7 訓釋詞(字)與被訓釋詞(字)之間沒有字形上的關係 | 第87-90页 |
6.錢大昭《广雅疏義》聲訓的作用 | 第90-97页 |
6.1 溯語源 | 第90-91页 |
6.2 系同源 | 第91-94页 |
6.3 明假借 | 第94-97页 |
結語 | 第97-98页 |
參考文獻 | 第98-100页 |
致謝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