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稻田免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1 免耕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 | 第12页 |
1.2.1.2 免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1.3 免耕对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13页 |
1.2.1.4 免耕对N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13页 |
1.2.2 NH_3挥发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1 稻田NH_3挥发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2.2 稻田NH_3挥发的机制和途径 | 第14页 |
1.2.2.3 影响稻田NH_3挥发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2.4 减少NH_3挥发的措施 | 第15-16页 |
1.2.3 N_2O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3.1 稻田N_2O排放的危害 | 第16页 |
1.2.3.2 稻田N_2O的产生和排放途径 | 第16-17页 |
1.2.3.3 影响稻田N_2O产生的因素 | 第17-18页 |
1.2.3.4 减少N_2O排放的措施 | 第18-19页 |
1.2.4 N素利用率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4.1 氮肥利用率现状 | 第19页 |
1.2.4.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策略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 第22页 |
2.1.1 试验地点概况 | 第22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3 田间取样 | 第23-25页 |
2.3.1 NH_3测定 | 第24页 |
2.3.2 N_2O测定 | 第24-25页 |
2.3.3 土壤采集 | 第25页 |
2.3.4 田面水采集 | 第25页 |
2.3.5 植株样采集 | 第25页 |
2.4 项目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5 相关评价指标 | 第26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0页 |
3.1 水稻生育期内田间气温和降雨量 | 第27页 |
3.2 气体N释放及其影响因子 | 第27-43页 |
3.2.1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H_3挥发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2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3 影响因子(田面水铵态N、硝态N、pH,土壤铵态N、硝态N、pH) | 第33-43页 |
3.2.3.1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田面水NH_4~+—N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2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田面水NO_3~-—N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3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田面水pH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4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土壤NH_4~+—N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5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6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4 NH_3挥发和N_2O排放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3.3 氮肥类型对水稻收获后土壤氮库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N素利用率 | 第45-47页 |
3.4.1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气态N损失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 不同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3 N气态损失和N素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3.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4.1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H_3挥发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氮肥类型和耕作方式对N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气态N损失对N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