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脱水剩余污泥及其处理现状 | 第10-12页 |
1.2 污泥厌氧消化历程及其工艺特点 | 第12-20页 |
1.2.1 污泥厌氧消化历程 | 第12-15页 |
1.2.2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 | 第15页 |
1.2.3 污泥厌氧消化优势及难点 | 第15-16页 |
1.2.4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 | 第16-20页 |
1.3 热碱预处理技术原理及其在污泥预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1.3.1 热碱预处理技术原理 | 第20-21页 |
1.3.2 热碱预处理技术在污泥预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 污泥固态厌氧消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7-3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2.1 脱水剩余污泥和接种物 | 第30-31页 |
2.2 脱水剩余污泥预处理固态厌氧消化试验 | 第31-33页 |
2.2.1 热预处理试验 | 第32页 |
2.2.2 碱预处理试验 | 第32页 |
2.2.3 热碱协同预处理试验 | 第32-33页 |
2.3 脱水剩余污泥固态厌氧消化实验装置及系统 | 第33-34页 |
2.4 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测试方法 | 第34-38页 |
2.4.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4.2 实验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第三章 脱水剩余污泥固态热和碱预处理及其固态厌氧消化规律研究 | 第38-68页 |
3.1 热和碱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溶解特性的影响 | 第38-49页 |
3.1.1 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pH值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中COD、蛋白质和糖类溶出特征 | 第39-43页 |
3.1.3 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中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4 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1.5 预处理后脱水剩余污泥中各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3.2 热及碱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9-65页 |
3.2.1 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组分变化规律 | 第49-52页 |
3.2.2 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产率变化特性分析 | 第52-55页 |
3.2.3 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累计沼气产量变化特性分析 | 第55-60页 |
3.2.4 固态厌氧消化前后消化底物组分变化规律 | 第60-62页 |
3.2.5 预处理对固态厌氧消化有机物降解率和底物VS的影响 | 第62-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四章 脱水剩余污泥固态热碱协同预处理及其固态厌氧消化特征 | 第68-98页 |
4.1 热碱协同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溶解特性的影响 | 第68-74页 |
4.1.1 脱水剩余污泥pH值变化 | 第68页 |
4.1.2 脱水剩余污泥中COD、蛋白质和糖类溶出特征 | 第68-71页 |
4.1.3 脱水剩余污泥中VFAs的变化 | 第71-73页 |
4.1.4 脱水剩余污泥中氨态氮的变化 | 第73-74页 |
4.2 热碱协同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74-84页 |
4.2.1 甲烷组分变化规律 | 第74-75页 |
4.2.2 甲烷产气率变化特性 | 第75-78页 |
4.2.3 累计甲烷产量变化特性 | 第78-81页 |
4.2.4 固态厌氧消化前后消化底物成分变化特征 | 第81-84页 |
4.3 热碱协同预处理条件优化及效果验证 | 第84-96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84-85页 |
4.3.2 参数优化过程 | 第85页 |
4.3.3 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85-87页 |
4.3.4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4.3.5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试验 | 第89-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脱水剩余污泥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底物变化特征和产气规律研究 | 第98-113页 |
5.1 固态厌氧消化过程底物中各物质的变化特征 | 第98-105页 |
5.1.1 SCOD和TCOD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 第98-100页 |
5.1.2 可溶性蛋白质和氨态氮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 第100-102页 |
5.1.3 可溶性糖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 第102-103页 |
5.1.4 VFAs和pH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5.2 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变化特征 | 第105-109页 |
5.2.1 沼气组分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 第105-107页 |
5.2.2 甲烷产量在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变化特性分析 | 第107-109页 |
5.3 甲烷产气率随底物中VFAs含量的变迁特征 | 第109-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产甲烷动力学研究 | 第113-126页 |
6.1 一级动力学模型和Gompertz模型 | 第113-114页 |
6.1.1 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113页 |
6.1.2 Gompertz模型 | 第113-114页 |
6.2 热及碱预处理产甲烷动力学分析 | 第114-120页 |
6.2.1 热预处理产甲烷动力学分析 | 第114-116页 |
6.2.2 碱预处理产甲烷动力学分析 | 第116-120页 |
6.3 热碱协同和验证实验模型动力学分析 | 第120-124页 |
6.3.1 热碱协同模型动力学分析 | 第120-122页 |
6.3.2 验证试验模型动力学分析 | 第122-12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7.3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