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超滤组合工艺中NOM变化特征及膜化学强化反冲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水资源现状第12-13页
        1.1.2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第13-15页
    1.2 超滤膜处理技术第15-18页
        1.2.1 超滤膜技术原理第16页
        1.2.2 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6-18页
    1.3 超滤膜技术存在的不足第18-19页
        1.3.1 原水水质的影响第18页
        1.3.2 膜污染第18-19页
    1.4 超滤膜污染机理、类型以及控制措施第19-22页
        1.4.1 膜污染机理第19-20页
        1.4.2 膜污染类型第20-21页
        1.4.3 超滤膜污染控制措施第21-22页
    1.5 膜清洗第22-27页
        1.5.1 物理清洗第23页
        1.5.2 化学清洗第23-27页
    1.6 超滤膜组合工艺第27-32页
        1.6.1 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第28-30页
        1.6.2 吸附/超滤组合工艺第30-31页
        1.6.3 氧化/超滤组合工艺第31-32页
        1.6.4 其他类组合工艺第32页
    1.7 课题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2-36页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7.2 研究内容和主要技术路线第33-36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第36-54页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第36-42页
        2.1.1 超滤膜第36-37页
        2.1.2 实验用水第37页
        2.1.3 混凝/超滤系统实验装置第37-39页
        2.1.4 吸附/超滤系统实验装置第39页
        2.1.5 氧化/超滤系统实验装置第39-40页
        2.1.6 氧化/混凝/超滤系统实验装置第40-41页
        2.1.7 氧化/吸附/超滤系统实验装置第41-42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42-46页
        2.2.1 实验试剂第42-46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46页
    2.3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6-49页
        2.3.1 检测方法的选择第46-47页
        2.3.2 挥发性卤代烃检测方法第47-48页
        2.3.3 卤乙酸检测方法第48页
        2.3.4 膜内外污染物的收集与预处理第48页
        2.3.5 分子量分布第48-49页
        2.3.6 NOM化学分级第49页
        2.3.7 扫描电镜观察第49页
    2.4 标准曲线及方法评价第49-54页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9-51页
        2.4.2 分析方法评价第51-53页
        2.4.3 质量保证和控制第53-54页
第三章 NOM在不同组合工艺中变化规律第54-71页
    3.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第54-55页
        3.1.1 实验装置第54页
        3.1.2 运行条件第54-55页
    3.2 水处理药剂的选择第55-59页
        3.2.1 混凝剂第55-56页
        3.2.2 吸附剂第56-57页
        3.2.3 氧化剂第57-59页
    3.3 组合工艺运行性能第59-61页
    3.4 预处理对原水水质的影响第61-62页
    3.5 膜污染物第62-66页
        3.5.1 膜外污染物性质第63-64页
        3.5.2 膜内污染物性质第64-66页
    3.6 膜出水性质第66-68页
    3.7 扫描电镜分析第68-69页
    3.8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不同组合工艺中膜强化反冲洗后CEBBPs识别第71-83页
    4.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第71-72页
        4.1.1 实验装置第71页
        4.1.2 运行条件第71-72页
    4.2 CEB后0-24h膜出水中VHOCs浓度变化情况第72-77页
        4.2.1 THMs第72-74页
        4.2.2 其它VHOCs第74-76页
        4.2.3 VHOCs总量变化趋势第76-77页
    4.3 CEB后0-24h膜出水中HAAs浓度变化情况第77-81页
        4.3.1 HAAs第77-80页
        4.3.2 HAAs总量变化趋势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清洗参数对组合工艺的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第83-105页
    5.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第83-84页
        5.1.1 实验装置第83-84页
        5.1.2 运行条件第84页
    5.2 反洗时间对CEBBPs生成和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84-89页
        5.2.1 反洗时间对CEBBPs生成的影响第84-87页
        5.2.2 反洗时间对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87页
        5.2.3 不同组合工艺反洗时间的确定第87-89页
    5.3 反洗药剂浓度对CEBBPs生成和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89-93页
        5.3.1 反洗药剂浓度对CEBBPs生成的影响第89-92页
        5.3.2 反洗药剂浓度对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92页
        5.3.3 不同组合工艺反洗药剂浓度的确定第92-93页
    5.4 反洗周期对CEBBPs生成和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93-98页
        5.4.1 反洗周期对CEBBPs生成的影响第94-97页
        5.4.2 反洗周期对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97页
        5.4.3 不同组合工艺反洗周期的确定第97-98页
    5.5 反洗流量对CEBBPs生成和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98-103页
        5.5.1 反洗流量对CEBBPs生成的影响第99-102页
        5.5.2 反洗流量对膜清洗效果的影响第102页
        5.5.3 不同组合工艺反洗流量的确定第102-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清洗参数影响膜污染的响应面试验研究第105-130页
    6.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第105-106页
        6.1.1 实验装置第105页
        6.1.2 运行条件第105-106页
    6.2 组合工艺响应面因素水平第106页
    6.3 组合工艺Al/UF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第106-112页
        6.3.1 实验模型第106-109页
        6.3.2 结果分析第109-112页
    6.4 组合工艺PAC/UF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第112-117页
        6.4.1 实验模型第112-115页
        6.4.2 结果分析第115-117页
    6.5 组合工艺O_3/UF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第117-123页
        6.5.1 实验模型第118-121页
        6.5.2 结果分析第121-123页
    6.6 组合工艺CEB后出水水质健康评价第123-129页
        6.6.1 评价方法的建立第123-125页
        6.6.2 组合工艺CEB后出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第125-129页
    6.7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七章 氧化/混凝/超滤与氧化/吸附/超滤的性能改进与对比第130-138页
    7.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第130-131页
        7.1.1 实验装置第130页
        7.1.2 运行条件第130-131页
    7.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超滤膜运行效能的影响第131-133页
    7.3 CEB对组合工艺影响第133-137页
        7.3.1 CEBBPs种类和浓度第133-135页
        7.3.2 CEB对膜压差的影响第135页
        7.3.3 CEB后工艺出水水质健康评价第135-137页
    7.4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1页
    8.1 结论第138-140页
    8.2 创新点第140页
    8.3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脱水剩余污泥热碱预处理及其固态厌氧消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高级氧化降解尿液及污水中若干种药物类污染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