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锰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 第12-13页 |
1.1.1 地下水中锰的分布 | 第12-13页 |
1.1.2 地下水中锰的存在状态 | 第13页 |
1.2 锰的危害 | 第13-15页 |
1.2.1 锰对人身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2 锰对生活的危害 | 第14页 |
1.2.3 含锰水对工业产生的危害 | 第14页 |
1.2.4 各种用水对锰的浓度要求 | 第14-15页 |
1.3 地下水除锰技术难点分析 | 第15-16页 |
1.4 含锰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1.4.1 传统地下水除锰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接触氧化法 | 第17页 |
1.4.3 生物固锰除锰技术 | 第17-18页 |
1.5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20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述 | 第19-20页 |
1.6 膜与膜分离技术 | 第20-24页 |
1.6.1 膜的定义 | 第20-21页 |
1.6.2 膜的结构和分类 | 第21页 |
1.6.3 陶瓷平板膜简介及其工作原理 | 第21-24页 |
1.6.4 膜污染 | 第24页 |
1.7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 第24页 |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9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可行性论证 | 第25-28页 |
1.9.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9.2 可行性论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 试验装置及设备 | 第28-29页 |
2.1.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9-30页 |
2.2.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9-30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30页 |
2.3 试验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30页 |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2.5 现场试验照片 | 第31-32页 |
2.6 试验方案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处理方案的选择 | 第34-46页 |
3.1 工艺方案的选择 | 第34-44页 |
3.1.1 曝气接触氧化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 | 第34-38页 |
3.1.2 空气接触氧化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 | 第38-40页 |
3.1.3 高温催化氧化挂膜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 | 第40-42页 |
3.1.4 碱化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 | 第42-44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碱化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6-56页 |
4.1 pH值对除锰效果的影响 | 第46-51页 |
4.1.1 pH值对过滤除低锰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2 pH值对过滤除高锰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3 应用电位——pH除锰机理研究 | 第48-51页 |
4.2 膜通量对除锰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1 膜通量对除低锰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膜通量对除高锰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溶解氧对除锰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1 溶解氧对除低锰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溶解氧对除高锰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膜污染机理及清洗方法研究 | 第56-64页 |
5.1 碱化法-陶瓷平板膜联合除锰稳定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5.2 膜污染机理 | 第57-58页 |
5.3 陶瓷平板膜化学清洗方法的研究 | 第58-62页 |
5.3.1 膜清洗方法 | 第58-59页 |
5.3.2 清洗效果 | 第59页 |
5.3.3 再生膜片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59-61页 |
5.3.4 清洗效果的检验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