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叠合板简介 | 第12页 |
1.3 叠合板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叠合板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叠合板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1.4 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34页 |
2.1 ABAQUS有限元简介 | 第22页 |
2.2 单元选择 | 第22-24页 |
2.3 网格划分 | 第24页 |
2.4 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力学参数 | 第24-29页 |
2.4.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4-26页 |
2.4.2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6-29页 |
2.4.3 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参数 | 第29页 |
2.5 接触分析 | 第29-30页 |
2.5.1 定义接触对 | 第29-30页 |
2.5.2 定义接触属性 | 第30页 |
2.6 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30页 |
2.7 求解器设置 | 第30-31页 |
2.8 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66页 |
3.1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构造简介 | 第34页 |
3.2 四边固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标准模型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4-45页 |
3.2.1 模型设计 | 第34-35页 |
3.2.2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受力过程分析 | 第35-39页 |
3.2.3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抗剪块的受剪分布规律分析 | 第39-45页 |
3.3 四边固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受力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3.3.1 抗剪块面积百分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3.3.2 摩擦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3.3.3 长宽比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3.4 四边简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标准模型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49-60页 |
3.4.1 模型设计 | 第49页 |
3.4.2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受力过程分析 | 第49-55页 |
3.4.3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的抗剪块的受剪分布规律分析 | 第55-60页 |
3.5 四边简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受力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4页 |
3.5.1 抗剪块面积百分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3.5.2 摩擦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3.5.3 长宽比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3.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带抗剪键的叠合板挠度实用计算公式分析研究 | 第66-82页 |
4.1 回归指标 | 第66页 |
4.2 研究挠度实用计算公式的方法和原理 | 第66-67页 |
4.3 四边固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挠度实用计算公式分析 | 第67-74页 |
4.3.1 抗剪块面积百分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7-68页 |
4.3.2 摩擦系数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4.3.3 长宽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4.3.4 挠度实用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71-72页 |
4.3.5 挠度实用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72-74页 |
4.4 四边简支约束带抗剪键的叠合板挠度实用计算公式分析 | 第74-81页 |
4.4.1 抗剪块面积百分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4-75页 |
4.4.2 摩擦系数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5-76页 |
4.4.3 长宽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6-78页 |
4.4.4 挠度实用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78-79页 |
4.4.5 挠度实用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