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谐波治理技术的发展 | 第9-13页 |
1.3 APF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3-14页 |
1.4 并网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APF基本模型及工作原理 | 第16-28页 |
2.1 APF模型选择 | 第16-19页 |
2.1.1 串联型APF的补偿特性分析 | 第16-17页 |
2.1.2 并联型APF的补偿特性分析 | 第17-19页 |
2.2 并联电压型APF的基本概念及模型 | 第19-21页 |
2.2.1 并联型APF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 第19-20页 |
2.2.2 并联型APF的主电路模型 | 第20-21页 |
2.3 指令电流检测 | 第21-24页 |
2.3.1 指令电流检测策略 | 第21-22页 |
2.3.2 i_p-i_q算法与dq算法的异同 | 第22-24页 |
2.3.3 锁相环技术 | 第24页 |
2.4 并联电压型APF的电流控制策略 | 第24-26页 |
2.4.1 电流滞环比较控制 | 第24-25页 |
2.4.2 三角波比较方式控制 | 第25页 |
2.4.3 重复控制策略 | 第25-26页 |
2.5 并联电压型APF中直流母线电压控制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并网滤波器研究 | 第28-50页 |
3.1 单电感滤波器 | 第28-30页 |
3.1.1 电感值的选择 | 第28-30页 |
3.1.2 单电感滤波器特性分析 | 第30页 |
3.2 LCL滤波器 | 第30-42页 |
3.2.1 无阻尼LCL滤波器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3.2.2 无源阻尼LCL滤波器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3.2.3 串并联无源阻尼LCL滤波器特性对比 | 第34-40页 |
3.2.4 有源阻尼LCL滤波器分析 | 第40-42页 |
3.3 新型LCL滤波器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3.4 新型LCL滤波器与传统并网滤波器特性比较 | 第43-49页 |
3.4.1 衰减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3.4.2 阻尼损耗分析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APF系统仿真 | 第50-60页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2 仿真模型参数设计 | 第50-53页 |
4.2.1 直流侧电压及电容选择 | 第50-51页 |
4.2.2 并网滤波器参数选择 | 第51-53页 |
4.3 系统仿真结果 | 第53-59页 |
4.3.1 i_p-i_q和dq算法仿真验证 | 第53页 |
4.3.2 滞环电流控制策略仿真结果 | 第53-54页 |
4.3.3 重复控制策略仿真结果 | 第54-56页 |
4.3.4 串、并联LCL滤波器仿真 | 第56-57页 |
4.3.5 新型LCL滤波器与并联阻尼LCL滤波器仿真比较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5.1 硬件实验平台 | 第60-62页 |
5.2 程序运行流程 | 第62-64页 |
5.2.1 主DSP运行流程 | 第62-63页 |
5.2.2 从DSP行流程 | 第63-64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 | 第64-67页 |
5.3.1 单电感滤波器实验 | 第64-65页 |
5.3.2 LCL滤波器实验 | 第65-66页 |
5.3.3 新型LCL滤波器实验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