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复杂性视角下城市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目录第15-18页
表目录第18-19页
1 绪论第19-44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9-24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9-22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22-23页
        1.1.3 研究的目的第23-24页
        1.1.4 研究的意义第24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9页
        1.2.1 复杂性的相关概念第25-26页
        1.2.2 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相关概念第26-27页
        1.2.3 解析模型的相关概念第27-28页
        1.2.4 耦合的相关概念第28-29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9-41页
        1.3.1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型分析研究第29-33页
        1.3.2 城市空间形态的拓扑分析研究第33-36页
        1.3.3 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分析研究第36-39页
        1.3.4 城市空间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第39-41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41-42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41-42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42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42-44页
2 城市空间复杂性解析的理论探源第44-60页
    2.1 空间复杂性解析的思想根源第44-48页
        2.1.1 逻辑实证论第44-45页
        2.1.2 先验图式论第45-47页
        2.1.3 形式本体论第47-48页
    2.2 空间复杂性解析的理论支撑第48-54页
        2.2.1 拓扑分析理论第48-50页
        2.2.2 量化分析理论第50-53页
        2.2.3 系统分析理论第53-54页
    2.3 空间复杂性解析模型的科学内涵第54-58页
        2.3.1 空间复杂性解析模型的还原实质第54-55页
        2.3.2 空间复杂性解析模型的度量实质第55-57页
        2.3.3 空间复杂性解析模型的化归实质第57-58页
    2.4 小结第58-60页
3 城市空间解析模型的演进分析第60-82页
    3.1 空间解析模型观的演进分析第60-66页
        3.1.1 空间形态的复杂性语义分析第60-62页
        3.1.2 空间认知过程的模型化第62-63页
        3.1.3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归纳第63-65页
        3.1.4 联结主义的空间复杂性同构第65-66页
    3.2 空间解析方法论的演进分析第66-76页
        3.2.1 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复杂性关系系统第67-69页
        3.2.2 基于图论的空间拓扑构形第69-72页
        3.2.3 空间拓扑形态的科学度量第72-73页
        3.2.4 基于复杂网络的空间形态复杂性解析第73-76页
    3.3 传统城市空间解析模型存在的问题第76-80页
        3.3.1 空间解析的思维范式局限性第76-78页
        3.3.2 空间形态的表征方法局限性第78-79页
        3.3.3 空间解析模型的建构机制局限性第79-80页
    3.4 小结第80-82页
4 城市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研究第82-104页
    4.1 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依据第82-85页
        4.1.1 城市空间的系统耦合第82-83页
        4.1.2 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的耦合关联第83-84页
        4.1.3 城市空间系统构成要素的耦合关联第84-85页
    4.2 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原理第85-91页
        4.2.1 空间耦合关系的映射反演原理第85-88页
        4.2.2 复杂网络的耦合连接原理第88-89页
        4.2.3 城市多样性的耦合表征原理第89-91页
    4.3 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机制第91-97页
        4.3.1 空间解析的逻辑转换机制第91-93页
        4.3.2 空间拓扑形态的表征机制第93-94页
        4.3.3 空间功能结构的表征机制第94-97页
    4.4 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技术第97-102页
        4.4.1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数据提取第97-99页
        4.4.2 基于栅格数据的城市空间形态数据处理第99-101页
        4.4.3 基于MATLAB的城市空间形态数据分析第101-102页
    4.5 小结第102-104页
5 城市空间栅格网络耦合解析模型的体系构建第104-123页
    5.1 基于栅格网络的空间耦合解析体系第104-111页
        5.1.1 空间栅格耦合网络节点的建立第104-107页
        5.1.2 空间栅格耦合网络连边的建立第107-108页
        5.1.3 空间栅格网络耦合体的建立第108-111页
    5.2 空间的耦合测度指标体系第111-117页
        5.2.1 耦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111-113页
        5.2.2 耦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113-114页
        5.2.3 耦合测度指标的量化设定第114-117页
    5.3 空间耦合测度指标的描述工具第117-122页
        5.3.1 空间耦合测度的多尺度层级描述第118-119页
        5.3.2 空间耦合测度的多功能层次描述第119页
        5.3.3 空间栅格耦合网络分析图表第119-122页
    5.4 小结第122-123页
6 城市空间栅格网络耦合解析模型的实证研究第123-173页
    6.1 研究样本第123-127页
        6.1.1 确定研究样本第123-125页
        6.1.2 研究样本的概况与特征第125-127页
    6.2 空间样本的栅格网络耦合解析第127-158页
        6.2.1 空间样本的栅格耦合网络第127-137页
        6.2.2 空间样本的栅格耦合网络连通性分析第137-146页
        6.2.3 空间样本的栅格耦合网络集聚性分析第146-158页
    6.3 空间栅格网络解析方法的应用案例第158-165页
        6.3.1 大连东港新区的空间拓扑形态分析第158-160页
        6.3.2 大连东港新区的空间功能结构分析第160-163页
        6.3.3 大连东港新区的空间耦合优化策略第163-165页
    6.4 城市空间栅格网络耦合解析模型的合理性评估第165-171页
        6.4.1 有效性分析第165-166页
        6.4.2 优越性分析第166-169页
        6.4.3 缺陷性分析第169-171页
    6.5 小结第171-17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73-178页
    7.1 结论第173-174页
    7.2 创新点第174-175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75-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8页
图片来源第188-193页
表格来源第193-194页
附录A 空间句法的度量参数第194-197页
附录B 空间路径结构的度量参数与工具第197-198页
附录C 空间样本的空间整合度与路径结构分析第198-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204-205页
致谢第205-206页
作者简介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亚高山草地蒸散发研究
下一篇:减震沟槽对桥梁减震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