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亚高山草地蒸散发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蒸散发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1 蒸散发国外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蒸散发国内研究进展第14页
    1.3 蒸散发测定方法第14-18页
        1.3.1 蒸渗仪法第14-15页
        1.3.2 涡度相关法第15-16页
        1.3.3 液流法第16页
        1.3.4 波文比法第16-17页
        1.3.5 水量平衡法第17页
        1.3.6 模型估算法第17页
        1.3.7 遥感估算法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页
    参考文献第18-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2-26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2页
    2.2 气候特征第22-23页
    2.3 植被类型第23-24页
    2.4 土壤类型第24页
    参考文献第24-26页
第三章 草地蒸散发特征研究第26-36页
    3.1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6-28页
        3.1.1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26页
        3.1.2 生理生长参数测定第26-27页
        3.1.3 观测数据日蒸散发量计算第27页
        3.1.4 涡度数据日蒸散发量计算第27-2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3.2.1 植被生理生长参数第28页
        3.2.2 土壤蒸发量(E_g)和实际蒸散发量(ET_c)的动态变化第28-29页
        3.2.3 生长季草地日均蒸散发量在月尺度上的变化第29-30页
        3.2.4 观测数据日蒸散发量在日尺度上的变化第30-31页
        3.2.5 涡度数据日蒸散发量在日尺度上的变化第31-32页
        3.2.6 日蒸散发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3 讨论第33-35页
        3.3.1 日均蒸散发量在月尺度上的变化第33-34页
        3.3.2 日均蒸散发量在日尺度上的变化第34-35页
        3.3.3 日蒸散发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四章 草地蒸散发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第36-52页
    4.1 模拟方法第36-39页
        4.1.1 Penman模型第36页
        4.1.2 FAO-Penman模型第36-37页
        4.1.3 FAO-Penman-Monteith模型第37页
        4.1.4 Priestley-Taylor模型第37页
        4.1.5 FAO-Radiation模型第37页
        4.1.6 参数的计算第37-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8页
        4.2.1 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的日尺度最佳模型选择第39-40页
        4.2.2 以涡度数据为基础的日尺度最佳模型选择第40-46页
        4.2.3 小时尺度最佳模型选择第46-47页
        4.2.4 日尺度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7-48页
    4.3 讨论第48-50页
        4.3.1 生长季日尺度上最佳模型选择第48-49页
        4.3.2 非生长季日尺度上最佳模型选择第49页
        4.3.3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模型分析第49-50页
        4.3.4 单变量敏感性分析第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第五章 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估算第52-62页
    5.1 系数获取方法第52-53页
        5.1.1 作物系数第52页
        5.1.2 蒸发皿系数第52-53页
        5.1.3 参考蒸散发量的计算第5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5.2.1 参考蒸散发的计算第53-54页
        5.2.2 作物系数的计算与验证第54-56页
        5.2.3 蒸发皿系数第56-58页
    5.3 讨论第58-59页
        5.3.1 参考作物蒸散发量计算第58-59页
        5.3.2 作物系数的验证第59页
        5.3.3 蒸发皿系数第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5页
    6.1 主要结论第62-6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4-6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冲击碾压技术在黄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复杂性视角下城市空间解析模型的耦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