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挤压油膜阻尼器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新型挤压油膜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 挤压油膜阻尼器-若干非线性因素转子系统耦合研究 | 第22-25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的分岔特性 | 第27-50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短轴承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分岔特性 | 第27-35页 |
2.2.1 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建模 | 第27-30页 |
2.2.2 方程的求解与分岔分析 | 第30-35页 |
2.3 流体惯性力对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分岔特性的影响 | 第35-44页 |
2.3.1 包含流体惯性力的油膜力模型 | 第35-36页 |
2.3.2 系统方程无量纲化和解耦 | 第36-39页 |
2.3.3 方程的求解与分岔分析 | 第39-44页 |
2.4 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内共振情况下的分岔特性 | 第44-49页 |
2.4.1 系统方程及内共振条件 | 第45-46页 |
2.4.2 方程的求解与分岔分析 | 第46-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双频激励下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的突跳行为与机理 | 第50-75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双频激励SFD非线性转子系统分析方法 | 第50-59页 |
3.2.1 系统建模 | 第50-53页 |
3.2.2 谐波平衡过程 | 第53-56页 |
3.2.3 嵌入伪弧长算法的预测-校正迭代过程 | 第56-57页 |
3.2.4 周期解稳定性分析 | 第57-59页 |
3.3 分岔机理分析与参数影响 | 第59-74页 |
3.3.0 系统周期解与概周期解 | 第59-63页 |
3.3.1 一阶主共振区分岔机理 | 第63-64页 |
3.3.2 三阶主共振区分岔机理 | 第64-66页 |
3.3.3 频率比影响 | 第66-71页 |
3.3.4 阻尼器参数影响 | 第71-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挤压油膜阻尼器-滚动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特性 | 第75-108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挤压油膜阻尼器-滚动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模型 | 第75-79页 |
4.2.1 滚动轴承的轴承力模型 | 第75-76页 |
4.2.2 转子系统模型 | 第76-79页 |
4.3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各共振区非线性特征 | 第79-95页 |
4.3.1 系统各阶模态 | 第79-81页 |
4.3.2 通过频率共振 | 第81-86页 |
4.3.3 通过频率的 1/2 亚谐共振 | 第86-88页 |
4.3.4 主共振与概周期运动 | 第88-95页 |
4.4 挤压油膜阻尼器对各类共振减振作用 | 第95-107页 |
4.4.1 SFD对通过频率共振及通过频率 1/2 亚谐共振影响 | 第96-98页 |
4.4.2 SFD对主共振及概周期运动影响 | 第98-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挤压油膜阻尼器对双转子-中介轴承系统的减振性能研究 | 第108-124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双转子-中介轴承-挤压油膜阻尼器系统建模 | 第108-111页 |
5.2.1 双转子系统的建模 | 第108-110页 |
5.2.2 中介轴承力模型 | 第110-111页 |
5.2.3 油膜力模型 | 第111页 |
5.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1-123页 |
5.3.1 轴承游隙变化影响 | 第112-116页 |
5.3.2 不同支承位置影响 | 第116-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附录 | 第140-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