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2.1 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2.1.1 应对和应对方式 | 第10页 |
2.1.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0-11页 |
2.1.3 应对方式的量化分析 | 第11页 |
2.2 幸福感的研究 | 第11-17页 |
2.2.1 幸福感的界定 | 第11-13页 |
2.2.2 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概念 | 第13-14页 |
2.2.3 幸福感研究的脉络 | 第14-16页 |
2.2.4 幸福感水准的测量研究 | 第16-17页 |
2.3 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综述 | 第17-19页 |
3 实证研究 | 第19-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3.3.1 被试 | 第19-20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3.3.3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3.5.1 中职学生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22-28页 |
3.5.2 中职学生人口学变量上的应对方式的特点 | 第28-29页 |
3.5.3 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研究 | 第29-33页 |
3.5.3.1 应对方式对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测量及影响 | 第29-31页 |
3.5.3.2 积极程度与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测量及影响 | 第31-33页 |
3.5.4 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关系 | 第33-35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5-41页 |
4.1 讨论 | 第35-40页 |
4.1.1“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联系和区别 | 第35页 |
4.1.2 中职学生幸福感特点 | 第35-39页 |
4.1.2.1 性别上的特点 | 第35-36页 |
4.1.2.2 是否担任班干部对幸福感水平产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2.3 家庭所在地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37页 |
4.1.2.4 是否独生子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2.5 所在年级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6 学科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39页 |
4.1.3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特点 | 第39-40页 |
4.2 小结 | 第40-41页 |
5 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的建议 | 第41-47页 |
5.1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幸福感 | 第41-43页 |
5.2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4页 |
5.3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升幸福感 | 第44-45页 |
5.4 构建良好的社会条件 | 第45页 |
5.5 从自身着手,提升幸福感 | 第45-4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局限和改进点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