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特色创新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特色 | 第14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网络舆论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自媒体时代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3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议程设置”理论 | 第18-19页 |
2.2.2“群体极化”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目前政府应对自媒体网络舆论的策略现状分析 | 第21-35页 |
3.1 自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 第21-22页 |
3.2 我国目前政府应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策略 | 第22-27页 |
3.2.1 加强政府部门监管系统与自媒体的良性互动 | 第22-24页 |
3.2.2 政府监管部门融合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形成舆论互动 | 第24-25页 |
3.2.3 政府监管部门建立了多利益主体参与的议程设置表达机制 | 第25-26页 |
3.2.4 政府监管部门发挥网民群体在舆论控制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3.3 取得成效 | 第27-28页 |
3.3.1 政府应对舆论事件的机制初步建立 | 第27页 |
3.3.2 网络舆论宣传环境正本清源 | 第27-28页 |
3.3.3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 第28页 |
3.3.4 网民群体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 第28页 |
3.4 我国政府目前在应对网络舆论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3.4.1 自媒体时代科学价值观的缺失 | 第29-30页 |
3.4.2 群体意识对公众的错误导向 | 第30页 |
3.4.3 自媒体媒介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 第30-31页 |
3.4.4 网络舆论主导权的缺失 | 第31-32页 |
3.5 引起问题的原因 | 第32-35页 |
3.5.1 网络规范立法的缺失 | 第32页 |
3.5.2 公民缺乏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 | 第32-33页 |
3.5.3 监管部门权力分散与监管手段单一 | 第33页 |
3.5.4 舆论主体价值与社会效益相背离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具体案例分析-以柴静事件为例 | 第35-42页 |
4.1 事件分析 | 第35-38页 |
4.1.1 事件回放 | 第35-37页 |
4.1.2 演变过程 | 第37-38页 |
4.2 总结 | 第38-42页 |
4.2.1 政府应对策略 | 第38-39页 |
4.2.2 事件对政府制定网络舆论策略的启示 | 第39-42页 |
第5章 我国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运用建议 | 第42-51页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2-47页 |
5.1.1 美国经验 | 第42-43页 |
5.1.2 德国经验 | 第43-44页 |
5.1.3 新加坡经验 | 第44-45页 |
5.1.4 国外经验总结 | 第45-47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5.2.1 完善法律制度,推动自媒体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 第47-48页 |
5.2.2 加强对自媒体媒介的管理,提升网络文化 | 第48-49页 |
5.2.3 运用科技手段,强化议程设置对自媒体网络内容的控制 | 第49-50页 |
5.2.4 立足群体极化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建立自媒体舆论宣传体系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