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马铃薯种植概况第14-15页
    1.2 株行距配置对作物的影响第15-18页
        1.2.1 株行距配置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第15-16页
        1.2.2 株行距配置对作物光合生理的影响第16-18页
    1.3 马铃薯高产优质株行距研究第18-24页
        1.3.1 株行距对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第18-20页
        1.3.2 株行距对马铃薯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第20-24页
第2章 绪论第24-28页
    2.1 选题意义第24-25页
    2.2 研究内容第25页
    2.3 研究目标第25-26页
    2.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问题第26页
    2.5 可行性分析第26-27页
    2.6 试验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3.1 试验材料与地点第28页
        3.1.1 试验材料第28页
        3.1.2 试验地点第28页
    3.2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28-29页
    3.3 试验测定对象及方法第29-31页
        3.3.1 取样时间与方法第29-30页
        3.3.2 干重及叶面积指数测定第30页
        3.3.3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30页
        3.3.4 光合指标测定第30页
        3.3.5 荧光指标测定第30-31页
        3.3.6 马铃薯产量测定第31页
        3.3.7 品质指标测定第31页
    3.4 数据统计分析第31-32页
第4章 结果与分析第32-60页
    4.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32-36页
        4.1.1 对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32-34页
        4.1.2 对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4-36页
    4.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6-40页
        4.2.1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36-38页
        4.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8-40页
    4.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光合指标的影响第40-46页
        4.3.1 对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第40-42页
        4.3.2 对蒸腾速率(Tr)的影响第42-43页
        4.3.3 对气孔导度(Gs)的影响第43-44页
        4.3.4 对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第44-46页
    4.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6-51页
        4.4.1 对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的影响第46-47页
        4.4.2 对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I))的影响第47-49页
        4.4.3 对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第49-50页
        4.4.4 对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的影响第50-51页
    4.5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第51-54页
        4.5.1 对商品薯率的影响第51-52页
        4.5.2 对产量的影响第52-53页
        4.5.3 各光合生理指标与马铃薯产量的相关分析第53-54页
    4.6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影响第54-60页
        4.6.1 对块茎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第54-55页
        4.6.2 对淀粉含量的影响第55-56页
        4.6.3 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第56页
        4.6.4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4.6.5 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第57-60页
第5章 讨论与结论第60-67页
    5.1 讨论第60-65页
        5.1.1 株行距比与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第60-61页
        5.1.2 株行距比与马铃薯光合特性第61-62页
        5.1.3 株行距比与马铃薯荧光特性第62页
        5.1.4 株行距比与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研究第62-64页
        5.1.5 株行距比与马铃薯品质研究第64-65页
    5.2 结论第65页
    5.3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8页
致谢第78-80页
附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纳操作机器人细胞三维组装方法研究
下一篇:燕郊通勤视角下的职住分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