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周丛藻类概述第12-13页
        1.1.1 周丛藻类的定义与种类第12页
        1.1.2 周丛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第12页
        1.1.3 周丛藻类的影响因子第12-13页
    1.2 周丛藻类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第13-15页
        1.2.1 周丛藻类水质评价的优越性第13页
        1.2.2 周丛藻类水质评价指标第13-14页
        1.2.3 周丛藻类水质评价方法第14页
        1.2.4 周丛藻类评价水质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基于周丛藻类的河流健康度评价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1 河流健康的内涵第15-17页
        1.3.2 河流健康度的评价方法第17-18页
        1.3.3 河流健康的生物完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8-19页
        1.3.4 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第19-20页
    1.4 长江上游周丛藻类研究现状第20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第22-26页
    2.1 研究区域概述第22-23页
        2.1.1 保护区地理位置第22页
        2.1.2 保护区河流水系第22页
        2.1.3 保护区功能划分第22-23页
        2.1.4 保护区面临的威胁第23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3-26页
        2.2.1 采样点的布设第23-25页
        2.2.2 采样时间第25-26页
第3章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种类组成及水质评价第26-40页
    3.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6页
        3.1.2 样品鉴定第26-27页
        3.1.3 样品计数第27页
        3.1.4 硅藻商评价水质法第27页
        3.1.5 污染指数评价水质法第27页
        3.1.6 污水生物系统法第2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7-38页
        3.2.1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的种类组成第27-33页
        3.2.2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的优势种第33页
        3.2.3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种类组成的水平变化第33-34页
        3.2.4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第34-36页
        3.2.5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硅藻商对水质的评价第36页
        3.2.6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污染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第36-37页
        3.2.7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污水生物系统法对水质的评价第37-38页
    3.3 讨论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第40-50页
    4.1 研究方法第40-42页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40页
        4.1.2 周丛藻类密度第40页
        4.1.3 周丛藻类生物量第40页
        4.1.4 香农-威纳指数(H',Shannon-Weaver Index)第40-41页
        4.1.5 Pielou均匀度指数(J',Pielou's Evenness Index)第41页
        4.1.6 玛格丽夫指数(D,Margalef Diversity Index)第41页
        4.1.7 群落相似性指数第41-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4.2.1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的丰度第42-44页
        4.2.2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周丛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第44-48页
    4.3 讨论第48-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基于周丛藻类的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段河流健康度的评价第50-62页
    5.1 研究方法第50-52页
        5.1.1 现场调查方法第50页
        5.1.2 参照点的选取第50页
        5.1.3 候选生物学指数的确定第50-51页
        5.1.4 生物学指数的筛选第51-52页
        5.1.5 生物学指数记分标准的建立第52页
        5.1.6 P-IBI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第5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2-58页
        5.2.1 样点的选取第52-53页
        5.2.2 指标的筛选第53-55页
        5.2.3 不同计分法的打分标准第55-57页
        5.2.4 不同量纲评价的打分结果第57-58页
        5.2.5 评价得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8页
    5.3 讨论第58-60页
        5.3.1 周丛藻类在长江上游河流健康度评价中的价值第58-59页
        5.3.2 参照点的选取第59页
        5.3.3 P-IBI体系指标的筛选第59-60页
    5.4 小结第60-62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63页
    6.2 建议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致谢第72-7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建本科高校—山东M学院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交运集团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基于BZ交运集团会计委派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