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行政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合作行政界说 | 第10-19页 |
1.1 合作 | 第10-11页 |
1.2 合作理论 | 第11-13页 |
1.2.1 合作理论的兴起 | 第11页 |
1.2.2 合作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合作行政 | 第13-18页 |
1.3.1 多元化的行政主体 | 第14-15页 |
1.3.2 共同的行政目标 | 第15-16页 |
1.3.3 合作行为 | 第16页 |
1.3.4 合作治理与合作行政 | 第16页 |
1.3.5 民营化与合作行政 | 第16-18页 |
1.4 合作行政模式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合作行政模式分析 | 第19-29页 |
2.1 具体模式分析——从市政公用事业的角度 | 第19-23页 |
2.1.1 特许经营 | 第19-20页 |
2.1.2 合同外包 | 第20-21页 |
2.1.3 行政委托 | 第21-22页 |
2.1.4 行政助手 | 第22页 |
2.1.5 专家参与 | 第22-23页 |
2.1.6 补助 | 第23页 |
2.2 抽象模式分析——从合作行政紧密程度的角度 | 第23-27页 |
2.2.1 自主行政模式 | 第23-24页 |
2.2.2 行政协助模式 | 第24-25页 |
2.2.3 “协议式”合作模式 | 第25页 |
2.2.4 联合执法模式 | 第25页 |
2.2.5 “中间机关”式合作模式 | 第25-26页 |
2.2.6 机构或区域合并模式 | 第26-27页 |
2.3 合作行政模式的规范模型 | 第27-29页 |
2.3.1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 第27页 |
2.3.2 有意义的参与 | 第27页 |
2.3.3 临时性的解决方案 | 第27-28页 |
2.3.4 责任性问题 | 第28页 |
2.3.5 对行政机关的要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合作行政与行政法发展 | 第29-33页 |
3.1 对行政法的挑战 | 第29-30页 |
3.1.1 行政主体理论 | 第29页 |
3.1.2 行政行为理论 | 第29-30页 |
3.1.3 私法的适用 | 第30页 |
3.1.4 司法审查 | 第30页 |
3.2 行政法的回应 | 第30-33页 |
3.2.1 赋予民间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 第30-31页 |
3.2.2 重构行政行为体系 | 第31页 |
3.2.3 公法与私法各司其职 | 第31-32页 |
3.2.4 能动主义的司法审查 | 第32页 |
3.2.5 实现救济的多元性 | 第32页 |
3.2.6 行政机关自我规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