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脂肪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 | 第18-20页 |
1.2 微生物脂肪酶的优势和筛选方法 | 第20-21页 |
1.3 脂肪酶纯化的难点和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脂肪酶的表征 | 第22-25页 |
1.4.1 常见性质 | 第22-24页 |
1.4.2 位置专一性和酰基迁移 | 第24-25页 |
1.5 Trichosporon sp.产脂肪酶和油脂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菌种鉴定 | 第27-5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2.2.1 土壤样品 | 第2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2.3 培养基和相关溶液 | 第28-29页 |
2.2.4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3.1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2.3.2 脂肪酶的水解活力测定 | 第30页 |
2.3.3 脂肪酶的水解位置专一性测定 | 第30-31页 |
2.3.4 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测定 | 第31页 |
2.3.5 高产脂肪酶菌种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51页 |
2.4.1 产脂肪酶菌株的初筛 | 第32-42页 |
2.4.2 产脂肪酶菌株的复筛 | 第42-47页 |
2.4.3 高产脂肪酶菌种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Trichosporon sp.F1-2脂肪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 | 第53-74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53-55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3.2.2 培养基 | 第54页 |
3.2.3 柱层析材料 | 第54页 |
3.2.4 仪器与设备 | 第54-5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3.3.1 种子液培养 | 第55页 |
3.3.2 生物量测定 | 第55页 |
3.3.3 胞内外产酶曲线测定 | 第55-56页 |
3.3.4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6页 |
3.3.5 硫酸铵沉淀结合透析法纯化 | 第56页 |
3.3.6 DEAE-sepharose FF弱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 第56-57页 |
3.3.7 蛋白浓度测定 | 第57页 |
3.3.8 SDS-PAGE和银染 | 第57页 |
3.3.9 Trichosporon sp.F1-2脂肪酶主要性质研究 | 第57-5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9-73页 |
3.4.1 生长曲线 | 第59页 |
3.4.2 脂肪酶的位置和产酶曲线 | 第59-61页 |
3.4.3 脂肪酶的纯化 | 第61-65页 |
3.4.4 性质研究 | 第65-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葡萄糖和诱导油对Trichosporon sp.F1-2产酶和积累油脂的影响 | 第74-97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74-75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4-75页 |
4.2.2 培养基 | 第75页 |
4.2.3 仪器与设备 | 第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4.3.1 发酵生产 | 第75-76页 |
4.3.2 生物量测定 | 第76页 |
4.3.3 胞内外酶活测定 | 第76页 |
4.3.4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76页 |
4.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质体和油滴 | 第76页 |
4.3.6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油滴 | 第76-77页 |
4.3.7 胞内油脂提取 | 第77页 |
4.3.8 脂肪酸组成测定 | 第77页 |
4.3.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7-95页 |
4.4.1 T.sp.F1-2发酵时适宜的葡萄糖初始浓度 | 第77-79页 |
4.4.2 添加诱导油发酵 | 第79-87页 |
4.4.3 无诱导油发酵 | 第87-92页 |
4.4.4 两种途经下产脂肪酶效率对比 | 第92-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Trichosporon sp.F1-2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及高通量筛选 | 第97-108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98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98页 |
5.2.2 培养基 | 第98页 |
5.2.3 仪器与设备 | 第9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8-101页 |
5.3.1 ARTP诱变 | 第98-99页 |
5.3.2 高通量筛选方法 | 第99-100页 |
5.3.3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100页 |
5.3.4 发酵特性对比研究 | 第100页 |
5.3.5 数据处理 | 第100-10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5.4.1 ARTP诱变的致死率曲线 | 第101页 |
5.4.2 突变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101-104页 |
5.4.3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104-105页 |
5.4.4 野生菌及突变株的发酵特性 | 第105-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利用月桂酸和山茶油的酸解反应分析脂肪酶的位置专一性 | 第108-119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108-109页 |
6.2.1 脂肪酶 | 第108-109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109页 |
6.2.3 仪器与设备 | 第10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6.3.1 分析无水体系中位置专一性和酶活力 | 第109-110页 |
6.3.2 分析水体系中位置专一性 | 第110页 |
6.3.3 统计分析 | 第110-111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8页 |
6.4.1 操作可行性 | 第111-113页 |
6.4.2 线性 | 第113-114页 |
6.4.3 适用性和预测性 | 第114-116页 |
6.4.4 水解反应和合成反应中位置专一性的对比分析 | 第116-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中的酰基迁移影响因素 | 第119-136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材料与仪器 | 第120-121页 |
7.2.1 脂肪酶 | 第120页 |
7.2.2 主要试剂 | 第120页 |
7.2.3 仪器与设备 | 第120-121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21-123页 |
7.3.1 脂肪酶固定化 | 第121页 |
7.3.2 平衡水分活度 | 第121页 |
7.3.3 脂肪酶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 第121-122页 |
7.3.4 HPLC分析甘油三酯 | 第122页 |
7.3.5 GC分析脂肪酸 | 第122-123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5页 |
7.4.1 底物的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 | 第123页 |
7.4.2 固定化脂肪酶的分析 | 第123-124页 |
7.4.3 脂肪酶和固定化材料对酯交换模型反应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7.4.4 水分活度对酯交换模型反应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8.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36-138页 |
8.2 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附录A 细菌的SHER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谱图 | 第148-153页 |
A.1 Pseudomonas sp.B1-1 | 第148-149页 |
A.2 Acinetobacter sp.B1-2 | 第149-150页 |
A.3 Staphylococcus sp.B2-1 | 第150-151页 |
A.4 Acinetobacter sp.B3-8 | 第151-152页 |
A.5 Acinetobacter sp.B5-1 | 第152-153页 |
附录B 缩略词 | 第153-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