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红层机场高填方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红层的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1.2.2 红层中软岩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填料的适宜性研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2.1 气象、水文 | 第20-22页 |
2.1.1 气象条件 | 第20页 |
2.1.2 水文条件 | 第20-22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3 场区地层岩性 | 第23-26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6-28页 |
2.4.1 石溪堡子场向斜 | 第26-27页 |
2.4.2 节理发育特征 | 第27-28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8-30页 |
2.5.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 第28页 |
2.5.2 场区泉点分布及特征 | 第28-29页 |
2.5.3 含水层与隔水层 | 第29页 |
2.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 第29-30页 |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0-32页 |
2.6.1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30页 |
2.6.2 地震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岩土发育特征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32-38页 |
3.1 岩土体发育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3.2 原地基坡体结构形态特征 | 第33页 |
3.3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3-38页 |
3.3.1 岩体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 第34-35页 |
3.3.2 岩体的力学强度特性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砂泥岩填筑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38-60页 |
4.1 机场填料的要求与选取 | 第38-39页 |
4.1.1 填料要求 | 第38-39页 |
4.1.2 填料的选取 | 第39页 |
4.2 砂泥岩填料混合比例的选取及击实特性研究 | 第39-51页 |
4.2.1 混合比例选取 | 第39-40页 |
4.2.2 击实特性研究 | 第40-50页 |
4.2.3 小结 | 第50-51页 |
4.3 砂泥岩混合填料的力学及渗透特性分析 | 第51-60页 |
4.3.1 砂泥岩混合填料的抗剪强度研究 | 第51-56页 |
4.3.2 砂泥岩混合填料的渗透性研究 | 第56-60页 |
第五章 库区高填方稳定性研究 | 第60-81页 |
5.1 填筑方案确定 | 第60-62页 |
5.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 第62-73页 |
5.2.1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62页 |
5.2.2 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方法 | 第62-63页 |
5.2.3 计算剖面、工况及参数取值 | 第63-66页 |
5.2.4 计算结果与稳定性分析 | 第66-73页 |
5.3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73-80页 |
5.3.1 有限元计算稳定性的理论 | 第73-75页 |
5.3.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0页 |
5.4 研究区高填方边坡综合评价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砂、泥岩混合填筑料适宜性评价 | 第81-84页 |
6.1 填料的经济适宜性评价 | 第81页 |
6.2 填料的沉降变形适宜性评价 | 第81-82页 |
6.2.1 沉降变形评价参考标准 | 第81页 |
6.2.2 沉降变形适宜性评价 | 第81-82页 |
6.3 填料的边坡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 第82-83页 |
6.3.1 稳定安全系数评价参考标准 | 第82-83页 |
6.3.2 边坡稳定适宜性评价 | 第83页 |
6.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填筑方案改进 | 第84-88页 |
7.1 填筑方案改进 | 第84-85页 |
7.2 方案改进后的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 第85-88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