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基于储层构型的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低渗透储层建模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区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 第16-18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页 |
1.4.2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20页 |
2.4 油藏特征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1-27页 |
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1-23页 |
3.2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23-26页 |
3.2.1 沉积微相剖面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3.2.2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储层构型分析 | 第27-40页 |
4.1 储层内部结构层次划分 | 第27-32页 |
4.1.1 构型界面划分 | 第27-28页 |
4.1.2 构型界面的特征与识别 | 第28-32页 |
4.2 储层内部结构 | 第32-35页 |
4.2.1 级次化体系及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4.2.2 单一河道的识别标志 | 第33-34页 |
4.2.3 单一河道规模的确定 | 第34-35页 |
4.3 河道期次的划分及接触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4.3.1 河道期次的划分 | 第35-37页 |
4.3.2 空间接触特征 | 第37-39页 |
4.3.3 水下分流河道构型模式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低渗透储层参数的求取 | 第40-53页 |
5.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40-42页 |
5.1.1 标准层的选择 | 第40页 |
5.1.2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40-42页 |
5.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 第42-47页 |
5.3 低渗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5.4 测井解释效果分析 | 第48-52页 |
5.4.1 油、水层识别标准 | 第48-49页 |
5.4.2 测井解释效果分析 | 第49-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储层构型约束的低渗透油藏地质模型 | 第53-69页 |
6.1 建模前基础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6.1.1 建模思路 | 第53-54页 |
6.1.2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 第54页 |
6.2 构造模型 | 第54-56页 |
6.2.1 网格的确定 | 第54-55页 |
6.2.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6.3 储层构型模型 | 第56-58页 |
6.3.1 单井构型划分 | 第56-57页 |
6.3.2 储层构型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6.4 储层构型约束下的储层属性模型 | 第58-63页 |
6.4.1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 第58页 |
6.4.2 变差函数分析 | 第58-60页 |
6.4.3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 第60-63页 |
6.5 模型验证 | 第63-68页 |
6.5.1 模型统计参数与输入参数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 | 第63-65页 |
6.5.2 油藏数值模拟检验 | 第65-66页 |
6.5.3 储层构型约束与非储层构型约束结果比较 | 第66-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