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9页 |
| 2.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 2.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7-19页 |
| 第3章 地层剖面描述 | 第19-32页 |
| 3.1 重庆市巫溪县塘坊乡高山屋中-上二叠统剖面(A) | 第19-22页 |
| 3.2 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红池坝中-上二叠统剖面(B) | 第22-25页 |
| 3.3 重庆市巫溪长桂乡桂花电站中-上二叠统剖面(C) | 第25-27页 |
| 3.4 重庆市巫溪咸瑞中-上二叠统观测剖面(D) | 第27-28页 |
| 3.5 重庆市城.县双河中-上二叠统观测剖面(E) | 第28-30页 |
| 3.6 重庆市巫溪县田坝中-上二叠统观测剖面(F) | 第30-32页 |
| 第4章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 第32-42页 |
| 4.1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 第32页 |
| 4.2 岩石地层划分沿革及划分方案 | 第32-42页 |
| 4.2.1 梁山组 | 第33-35页 |
| 4.2.2 栖霞组 | 第35页 |
| 4.2.3 茅口组 | 第35-36页 |
| 4.2.4 孤峰组 | 第36-38页 |
| 4.2.5 吴家坪组 | 第38-39页 |
| 4.2.6 长兴组与大隆组 | 第39-42页 |
| 第5章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 第42-48页 |
| 5.1 生物地层 | 第42-45页 |
| 5.1.1 腕足组合带 | 第42-43页 |
| 5.1.2 蜓组合带 | 第43页 |
| 5.1.3 珊瑚组合带 | 第43-44页 |
| 5.1.4 菊石组合带 | 第44-45页 |
| 5.2 年代地层归属的讨论 | 第45-48页 |
| 5.2.1 阳新统 | 第46页 |
| 5.2.2 乐平统 | 第46-48页 |
| 第6章 沉积相分析 | 第48-59页 |
| 6.1 渝东北二叠纪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8页 |
| 6.2 滨岸沉积体系 | 第48-50页 |
| 6.2.1 障壁海岸相 | 第48-50页 |
| 6.3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 | 第50-55页 |
| 6.3.1 台地相 | 第50-53页 |
| 6.3.2 台盆相 | 第53-55页 |
| 6.4 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 | 第55-57页 |
| 6.4.1 缓坡相 | 第55-57页 |
| 6.5 渝东北中-上二叠统沉积相模式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 图版说明 | 第66-68页 |
| 图版Ⅰ | 第68-69页 |
| 图版Ⅱ | 第69-70页 |
| 图版Ⅲ | 第70-71页 |
| 图版Ⅳ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