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Nb-Si基超高温合金的性能 | 第13-17页 |
1.2.1 Nb-Si基超高温合金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 第13-15页 |
1.2.2 Nb-Si基超高温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第15-17页 |
1.3 表面涂层技术 | 第17-26页 |
1.3.1 涂层的选择 | 第18-21页 |
1.3.2 涂层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3.3 扩散渗法制备的渗层 | 第23-26页 |
1.4 涂层的活性元素改性 | 第26-30页 |
1.4.1 活性元素的改性机制 | 第26-27页 |
1.4.2 Zr和Y的改性作用 | 第27-30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30-31页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2-4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1 基体材料 | 第32页 |
2.2.2 渗剂原料 | 第32-33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33-35页 |
2.4 渗层制备与测试 | 第35-38页 |
2.4.1 渗层的制备 | 第35-36页 |
2.4.2 渗层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2.4.3 组织分析与性能测试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Si-Zr-Y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和形成机制 | 第40-64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Si-Zr-Y共渗层的制备方案 | 第40-41页 |
3.3 工艺参数对Si-Zr-Y共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41-58页 |
3.3.1 催化剂种类对Si-Zr-Y共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1-49页 |
3.3.2 催化剂(NaF)含量对Si-Zr-Y共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3 Zr粉含量对Si-Zr-Y共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4 共渗温度对Si-Zr-Y共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 Si-Zr-Y共渗层的生长动力学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Si-Zr-Y共渗层的高温抗氧化﹑摩擦磨损和固体粒子冲蚀性能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Si-Zr-Y共渗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 第64-72页 |
4.2.1 氧化膜的显微组织 | 第64-69页 |
4.2.2 Si-Zr-Y共渗层试样的氧化动力学 | 第69-70页 |
4.2.3 讨论 | 第70-72页 |
4.3 Si-Zr-Y共渗层的硬度分布 | 第72-73页 |
4.4 Si-Zr-Y共渗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 第73-82页 |
4.4.1 摩擦磨损系数 | 第73-75页 |
4.4.2 磨损率 | 第75-76页 |
4.4.3 磨损形貌 | 第76-81页 |
4.4.4 讨论 | 第81-82页 |
4.5 Si-Zr-Y共渗层试样的固体粒子冲蚀性能 | 第82-85页 |
4.5.1 冲蚀率 | 第82-83页 |
4.5.2 冲蚀形貌 | 第83-84页 |
4.5.3 讨论 | 第84-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ZrSi_2-NbSi_2复合渗层的组织及高温抗氧化性能 | 第86-104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ZrSi_2-NbSi_2复合渗层的组织结构和形成机制 | 第86-92页 |
5.2.1 ZrSi_2-NbSi_2复合渗层的显微组织 | 第86-90页 |
5.2.2 ZrSi_2-NbSi_2复合渗层的组织形成 | 第90-92页 |
5.3 ZrSi_2-NbSi_2复合渗层的高温氧化行为 | 第92-101页 |
5.3.1 氧化膜的组织结构 | 第92-98页 |
5.3.2 氧化动力学 | 第98-99页 |
5.3.3 氧化膜的形成机制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