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2.1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特性 | 第13-15页 |
2.2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定位 | 第15-17页 |
2.2.1 两种交通方式的定位 | 第15-16页 |
2.2.2 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 | 第16-17页 |
2.3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的内容及特征 | 第17-18页 |
2.3.1 协调的内容 | 第17-18页 |
2.3.2 协调的特征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常规公交线网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 | 第19-26页 |
3.1 线网调整目标及原则 | 第19页 |
3.2 线网调整原理 | 第19-20页 |
3.3 线网调整方法 | 第20-25页 |
3.3.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方式划分 | 第20-23页 |
3.3.2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流分配 | 第23-24页 |
3.3.3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 | 第24-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协调 | 第26-34页 |
4.1 站点协调的目标和原则 | 第26页 |
4.1.1 站点协调的目标 | 第26页 |
4.1.2 常规公交站点协调原则 | 第26页 |
4.2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站间距的确定 | 第26-33页 |
4.2.1 影响站间距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4.2.2 建立站间距模型 | 第28-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程度综合评价 | 第34-41页 |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5.2 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页 |
5.3 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35-37页 |
5.3.1 线网协调指标 | 第35-37页 |
5.3.2 站点协调指标 | 第37页 |
5.4 综合评价 | 第37-40页 |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5.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实例分析 | 第41-57页 |
6.1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现状 | 第41-44页 |
6.1.1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概况 | 第41-42页 |
6.1.2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基础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6.2 轨道交通1号线直接吸引范围内公交线网现状 | 第44-52页 |
6.2.1 常规公交现状 | 第44-45页 |
6.2.2 轨道交通1号线直接吸引范围内公交线路梳理 | 第45-52页 |
6.3 哈尔滨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评价 | 第52-53页 |
6.4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建议 | 第53-56页 |
6.4.1 站间距调整 | 第53-54页 |
6.4.2 常规公交线路调整建议 | 第54-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A | 第61-62页 |
附录B | 第62-63页 |
附录C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