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1.1.1 小麦生产现状 | 第9页 |
1.1.2 小麦生产中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1.2 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累积及群体的差异 | 第10页 |
1.3 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氮浓度的差异 | 第10-11页 |
1.4 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第11页 |
1.5 小麦氮素营养诊断 | 第11-13页 |
2 引言 | 第1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13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3.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14页 |
3.3.1 土壤采集与测定 | 第14页 |
3.3.2 收获考种 | 第14页 |
3.3.3 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3.3.4 植株硝酸盐的测定 | 第14页 |
3.4 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 | 第14-15页 |
3.5 模型的检验 | 第15页 |
3.6 小麦临界氮吸收模型 | 第15页 |
3.7 小麦氮营养指数模型 | 第15页 |
3.8 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6-29页 |
4.1 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差异 | 第16页 |
4.2 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数量的差异 | 第16-17页 |
4.3 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氮浓度的差异 | 第17-20页 |
4.3.1 植株全氮含量的差异 | 第17-18页 |
4.3.2 不同器官全氮含量的差异 | 第18-19页 |
4.3.3 茎基部硝酸盐含量的差异 | 第19-20页 |
4.3.4 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 | 第20页 |
4.4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效率差异及其分类 | 第20-22页 |
4.4.1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素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差异 | 第20-21页 |
4.4.2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氮素生产效率及利用效率的分类 | 第21-22页 |
4.5 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4.5.1 氮素水平对小麦产量的效应分析 | 第22页 |
4.5.2 施氮量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动态累积的影响 | 第22-23页 |
4.5.3 小麦植株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4.5.4 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验证 | 第23-24页 |
4.5.5 小麦植株氮素吸收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4.6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氮素营养诊断 | 第25-29页 |
4.6.1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氮吸收营养诊断 | 第25页 |
4.6.2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氮营养指数营养诊断 | 第25-26页 |
4.6.3 氮营养指数与植株相对茎基部硝酸盐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4.6.4 氮营养指数与相对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4.6.5 氮营养指数与相对产量的关系 | 第28-29页 |
5 讨论 | 第29-32页 |
5.1 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的差异 | 第29-30页 |
5.2 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全氮含量的差异 | 第30页 |
5.3 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分析 | 第30页 |
5.4 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5.5 小麦氮营养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31-32页 |
6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38-39页 |
Abstract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