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砷危害性及污染现状 | 第8-10页 |
1.2 砷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针铁矿吸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1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3.2.1 阳极溶出伏安法 | 第15-16页 |
3.2.1.1 电极的预处理 | 第15页 |
3.2.1.2 底液、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的选择 | 第15-16页 |
3.2.1.3 阳极溶出伏安法的精确度 | 第16页 |
3.2.2 砷的吸附动力学试验 | 第16-17页 |
3.2.2.1 动力学试验装置 | 第16页 |
3.2.2.2 反应池结构 | 第16-17页 |
3.2.2.3 不同p H、浓度、温度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17页 |
3.3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30页 |
4.1 阳极溶出伏安法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18-21页 |
4.1.1 电极的活化 | 第18页 |
4.1.2 电极的表征 | 第18-19页 |
4.1.3 底液、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的选择 | 第19-21页 |
4.2 阳极溶出伏安法的选择性和精确度 | 第21页 |
4.3 针铁矿的表征 | 第21-22页 |
4.4 空白对照实验 | 第22页 |
4.5 不同溶液p H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22-24页 |
4.5.1 不同溶液p H对砷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变化 | 第22-23页 |
4.5.2 不同溶液p H对砷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23-24页 |
4.6 不同浓度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24-27页 |
4.6.1 不同浓度对砷吸附动力学曲线变化 | 第24-25页 |
4.6.2 不同砷浓度对其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25-26页 |
4.6.3 砷的等温吸附曲线及模型应用 | 第26-27页 |
4.7 不同温度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27-30页 |
4.7.1 不同温度对砷吸附动力学曲线变化 | 第27-28页 |
4.7.2 不同温度对砷吸附动力学方程模拟 | 第28页 |
4.7.3 砷吸附动力学能量特征 | 第28-3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0-35页 |
5.1 结论 | 第30-31页 |
5.2 讨论 | 第31-35页 |
5.2.1 底液、富集时间、富集电位对砷溶出峰电流的影响 | 第31页 |
5.2.2 不同溶液p H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31-32页 |
5.2.3 不同浓度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4 不同温度对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参与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ABSTRACT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