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1.1 消费拉动内需低效且居民消费比例下降 | 第17-18页 |
1.1.2 城镇化进程加快且农民工构成增量主体 | 第18-20页 |
1.1.3 农民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1-2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1.3.1 农民工 | 第23-24页 |
1.3.2 农民工市民化 | 第24-25页 |
1.3.3 农民工消费二元性 | 第25-2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7 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消费二元性的研究综述 | 第33-47页 |
2.1 国外研究 | 第33-37页 |
2.1.1 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 | 第33-34页 |
2.1.2 农民工的消费特征描述 | 第34-35页 |
2.1.3 农民工消费的城乡分布 | 第35-36页 |
2.1.4 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36-37页 |
2.2 国内研究 | 第37-43页 |
2.2.1 消费行为的二元性研究 | 第37-39页 |
2.2.2 消费结构的二元性研究 | 第39-40页 |
2.2.3 个人与家庭成员的消费均衡研究 | 第40页 |
2.2.4 城乡消费二元分布的社会影响 | 第40-41页 |
2.2.5 城乡消费二元分布的成因分析 | 第41-43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43-46页 |
2.3.1 消费函数的中国化进程缓慢 | 第44页 |
2.3.2 缺乏数据支撑且研究范式单一 | 第44-45页 |
2.3.3 消费市场的细分研究不够深入 | 第45页 |
2.3.4 消费主体的比较研究尤为稀缺 | 第45-46页 |
2.3.5 农民工消费二元性的研究欠缺系统 | 第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消费二元性的特征分析 | 第47-69页 |
3.1 农民工消费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47-56页 |
3.1.1 消费与储蓄 | 第47-48页 |
3.1.2 消费结构简析 | 第48-49页 |
3.1.3 基本消费需求分析 | 第49-53页 |
3.1.4 休闲消费支出分析 | 第53-54页 |
3.1.5 消费态度分析 | 第54-55页 |
3.1.6 最迫切消费分析 | 第55-56页 |
3.2 不同消费主体的比较分析 | 第56-62页 |
3.2.1 收入水平对比 | 第56-57页 |
3.2.2 收入来源对比 | 第57-58页 |
3.2.3 消费规模对比 | 第58页 |
3.2.4 消费水平对比 | 第58-60页 |
3.2.5 消费结构对比 | 第60-61页 |
3.2.6 消费行为对比 | 第61-62页 |
3.3 消费二元性的具体特征 | 第62-68页 |
3.3.1 农民工收入的城乡分割 | 第62-63页 |
3.3.2 农民工消费的城乡分布 | 第63-64页 |
3.3.3 城乡迥异环境下的消费水平变化 | 第64-65页 |
3.3.4 农民工消费结构的城乡差异 | 第65-66页 |
3.3.5 农民工的城乡消费行为差异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消费二元性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69-79页 |
4.1 消费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69-71页 |
4.2 代表性消费理论介绍 | 第71-75页 |
4.2.1 炫耀性消费理论 | 第71-72页 |
4.2.2 符号消费理论 | 第72-73页 |
4.2.3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第73-75页 |
4.3 二元消费的机理探析 | 第75-78页 |
4.3.1 体制根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第75-76页 |
4.3.2 核心要素:消费风险分散机制的匮乏 | 第76页 |
4.3.3 迁徙模式:个人与家庭消费的新均衡 | 第76-77页 |
4.3.4 个体特征:消费模式碰撞与观念转型 | 第77-78页 |
4.3.5 产品供给:政府缺位与企业歧视 | 第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消费二元性形成的实证分析 | 第79-95页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79-82页 |
5.1.1 收入对农民工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79-80页 |
5.1.2 城市融入、身份认同对消费的影响 | 第80-81页 |
5.1.3 社会保障、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82-86页 |
5.2.1 调研方法及样本说明 | 第82-83页 |
5.2.2 问卷设计原则 | 第83-84页 |
5.2.3 农民工个体人口学特征说明 | 第84-86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86-94页 |
5.3.1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86-87页 |
4.3.2 相关系数分析 | 第87-88页 |
5.3.3 回归分析 | 第88页 |
5.3.4 检验分析 | 第88-90页 |
5.3.5 模型修正:广义最小二乘法 | 第90-91页 |
5.3.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消费二元性的趋势预判及社会效应 | 第95-107页 |
6.1 消费二元性趋势预判 | 第95-100页 |
6.1.1 农民工人数总量预测 | 第95-97页 |
6.1.2 农民工未来流向预测 | 第97-98页 |
6.1.3 农民工消费规模测算 | 第98页 |
6.1.4 城乡消费的分布展望 | 第98-100页 |
6.2 农民工消费二元性的正面效应 | 第100-103页 |
6.2.1 扩大城市低端消费并推动经济增长 | 第100-101页 |
6.2.2 农民工汇款有助于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 第101-102页 |
6.2.3 充当城乡消费中介并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 第102-103页 |
6.3 农民工消费二元性的负面效应 | 第103-106页 |
6.3.1 炫耀与抑制型消费并存影响其人力资本提升 | 第103页 |
6.3.2 延缓城镇化进程并降低城镇化质量 | 第103-104页 |
6.3.3 引发农村“过疏化”进而阻碍一体化进程 | 第104-106页 |
6.3.4 影响消费潜能释放不利于刺激内需 | 第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弥合消费二元性的政策建议 | 第107-121页 |
7.1 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从根源上弥合城乡二元消费 | 第107-110页 |
7.1.1 实现就地城镇化战略,促使实现永久性迁移 | 第107-108页 |
7.1.2 保证城镇稳定就业,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 第108-109页 |
7.1.3 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 第109页 |
7.1.4 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城镇化成本的分摊机制 | 第109-110页 |
7.2 完善农民工城镇社保体系,拓展消费风险分散路径 | 第110-113页 |
7.2.1 以农民工为突破口,打破社会保险的二元体系 | 第110-111页 |
7.2.2 分层设计医保方案,加大政策的覆盖力度 | 第111-112页 |
7.2.3 优化社保运行环境、解决社保转移接续问题 | 第112-113页 |
7.3 破解身份认同困境,引导农民工走出消费误区 | 第113-115页 |
7.3.1 实施积分入户,逐步打破户籍壁垒 | 第113-114页 |
7.3.2 借助现代媒介工具,倡导教育型文化消费 | 第114-115页 |
7.3.3 发挥社区引导功能,消除对农民工的认知偏见 | 第115页 |
7.4 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提升其留城意愿 | 第115-118页 |
7.4.1 适度调整发展路径、消除城乡制度隔离 | 第116页 |
7.4.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城市融入能力 | 第116-117页 |
7.4.3 解决住房难题,推进城市融入进程 | 第117页 |
7.4.4 创新城市制度建设,形成公共服务配套机制 | 第117-118页 |
7.5 修正供给的市民偏好,培育农民工消费热点 | 第118-121页 |
7.5.1 细分农民工市场,培育开发消费热点 | 第119页 |
7.5.2 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引导理性适度消费 | 第119-120页 |
7.5.3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引导回流资金合理配置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1-123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123-124页 |
8.2.1 农民工消费研究的视角创新 | 第123-124页 |
8.2.2 三大消费主体的比较研究 | 第124页 |
8.2.3 刺激内需和统筹城乡的路径创新 | 第124页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24-127页 |
8.3.1 研究不足 | 第124-125页 |
8.3.2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附录A | 第139-143页 |
附录B | 第143-148页 |
附录C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