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中国林业话语权提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页
        1.3.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2-24页
2 文献综述第24-42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4-33页
        2.1.1 关于国际气候谈判与林业话语权的文献检索情况第24-30页
        2.1.2 国外关于国际气候谈判的研究现状第30-32页
        2.1.3 国外关于话语权理论的研究现状第32-33页
        2.1.4 国外关于国际气候谈判下话语权的研究现状第33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33-40页
        2.2.1 关于国际气候谈判与林业话语权的文献检索情况第33-38页
        2.2.2 国内关于国际气候谈判的研究现状第38-39页
        2.2.3 国内关于话语权理论的研究现状第39-40页
        2.2.4 国内关于国际气候谈判下话语权的研究现状第40页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3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的理论分析第42-53页
    3.1 林业话语权的概念及特征第42-44页
        3.1.1 林业话语权的概念第42页
        3.1.2 林业话语权的特征第42-44页
    3.2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产生的条件和方式第44-48页
        3.2.1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产生的基础条件第44-45页
        3.2.2 国际气候谈判中林业话语权的实现方式第45-48页
    3.3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的效应第48-50页
        3.3.1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的政治效应第48页
        3.3.2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的经济效应第48-49页
        3.3.3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的文化效应第49-50页
    3.4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林业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0-52页
        3.4.1 权力理论第50页
        3.4.2 国家利益理论第50-51页
        3.4.3 公共治理理论第51-52页
        3.4.4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中国林业话语权的发展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第53-69页
    4.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阶段中国话语权微弱第53-54页
        4.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阶段的林业议题第53页
        4.1.2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会议中话语微弱第53-54页
    4.2 《京都议定书》谈判及批准阶段中国林业话语权有限第54-57页
        4.2.1 《京都议定书》谈判及批准阶段的林业议题第54-55页
        4.2.2 中国在《京都议定书》谈判会议中的林业话语权第55-56页
        4.2.3 中国在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中的话语权第56-57页
    4.3 后京都谈判中中国林业话语权有所提高第57-61页
        4.3.1 后京都谈判阶段的林业议题第57-59页
        4.3.2 中国在后京都气候谈判会议中的林业话语权第59-60页
        4.3.3 中国在国际林业科技领域中的话语权第60页
        4.3.4 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中的话语权第60-61页
    4.4 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话语权实现的经验及启示第61-68页
        4.4.1 国际气候谈判中美国话语权实现的经验第61-63页
        4.4.2 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盟话语权实现的经验第63-64页
        4.4.3 国际气候谈判中澳大利亚话语权实现的经验第64-66页
        4.4.4 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话语权实现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第66-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中国林业话语权的评价分析第69-103页
    5.1 中国林业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9-81页
        5.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缘起第69-70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原则第70-71页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第71-74页
        5.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4-81页
    5.2 中国林业话语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81-84页
        5.2.1 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原因第81页
        5.2.2 林业话语权的评语及评价因素集第81-82页
        5.2.3 隶属度的计算第82-83页
        5.2.4 林业话语权的模糊评价第83-84页
    5.3 中国林业话语权评价的实证分析第84-101页
        5.3.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第84-90页
        5.3.2 中国林业话语权单因子的模糊评价第90-100页
        5.3.3 中国林业话语权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解析第100-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6 中国林业话语权实现的障碍性因素测度第103-120页
    6.1 研究设计第103-107页
        6.1.1 主要障碍性因素及研究假设第103-105页
        6.1.2 样本选择及主要障碍性因素量表设计第105-107页
    6.2 主要障碍性因素的测量及相关性分析第107-118页
        6.2.1 主要障碍性因素的测量第107-115页
        6.2.2 障碍性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115-118页
    6.3 结果分析第118-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国际气候谈判视域下中国林业话语权提升的政策建议第120-136页
    7.1 增强林业话语主体的政治影响力第120-124页
        7.1.1 赋予主权观新的内涵第120-121页
        7.1.2 制定林业话语权提升的总体发展战略第121-122页
        7.1.3 积极承担国际气候治理责任提升国家声誉第122页
        7.1.4 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第122-124页
    7.2 积极拓展林业经济领域的话语权第124-126页
        7.2.1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话语权第124-125页
        7.2.2 发展碳汇林业提高林业碳汇项目规则制定权第125页
        7.2.3 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林业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素质第125-126页
        7.2.4 提高中国林产品国际竞争力争取贸易话语权第126页
    7.3 增强林业议题设置及议程控制力提升林业话语生产能力第126-131页
        7.3.1 明确国际气候谈判中林业议题设置的原则第127页
        7.3.2 确定林业议题方向增强林业话语的制定权第127-128页
        7.3.3 完善议程控制策略提高林业规则的表达权第128-129页
        7.3.4 参与国际机制建设推动林业话语制度化第129-131页
    7.4 增强价值观念贡献力提升林业话语质量第131-133页
        7.4.1 构建体现国际道义的价值观促进中国林业话语国际化第131页
        7.4.2 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话语软实力第131-132页
        7.4.3 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能力奠定林业话语科学基础第132-133页
    7.5 构建林业对外传播机制改善林业话语传播能力第133-135页
        7.5.1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提高林业话语传播范围第133-134页
        7.5.2 加强中国智库建设提高林业话语国际影响力第134页
        7.5.3 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林业话语认可度第134-135页
    7.6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5页
附录1第145-147页
附录2第147-149页
附录3第149-1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居民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研究
下一篇: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测度及增汇减排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