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20-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3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2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7-3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5.3 研究区域的界定 | 第36页 |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38-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39页 |
2.1.1 城市居民的界定 | 第38页 |
2.1.2 森林生态服务的界定 | 第38页 |
2.1.3 支付意愿的界定 | 第38-39页 |
2.2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构成 | 第39-40页 |
2.3 生态区位理论 | 第40-42页 |
2.3.1 区位和生态区位概念的界定 | 第40页 |
2.3.2 生态区位相关计量方法 | 第40-42页 |
2.4 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 | 第42-43页 |
2.4.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2页 |
2.4.2 市场化理论 | 第42-43页 |
2.4.3 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在本文中的作用 | 第43页 |
2.5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43-45页 |
2.5.1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43-44页 |
2.5.2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44-45页 |
2.5.3 行为经济学理论在本文中的作用 | 第45页 |
2.6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2.6.1 生态补偿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45-46页 |
2.6.2 生态补偿理论在本文中的作用 | 第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第47-61页 |
3.1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概况 | 第47-50页 |
3.1.1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行政区划 | 第47-48页 |
3.1.2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自然特征概述 | 第48-49页 |
3.1.3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状况 | 第49-50页 |
3.2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现状 | 第50-51页 |
3.3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龄结构现状 | 第51-54页 |
3.3.1 吉林森工林区林龄结构现状 | 第51-52页 |
3.3.2 龙江森工林区林龄结构现状 | 第52-53页 |
3.3.3 大兴安岭林区林龄结构现状 | 第53-54页 |
3.4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树种结构现状 | 第54-55页 |
3.4.1 吉林森工林区树种结构现状 | 第54-55页 |
3.4.2 龙江森工林区树种结构现状 | 第55页 |
3.4.3 大兴安岭林区树种结构现状 | 第55页 |
3.5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等级现状 | 第55-57页 |
3.5.1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依据 | 第55-56页 |
3.5.2 吉林森工林区森林等级现状 | 第56页 |
3.5.3 龙江森工林区森林等级现状 | 第56-57页 |
3.5.4 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等级现状 | 第57页 |
3.6 森林资源结构评价模型及方法 | 第57-59页 |
3.6.1 森林资源结构的理想模型——法正林模型 | 第57-58页 |
3.6.2 森林资源结构的评价方法及依据 | 第58页 |
3.6.3 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森林生态服务相关研究的视域比较分析 | 第61-79页 |
4.1 生态学视域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第61-63页 |
4.1.1 光合固碳和涵养水源的价值 | 第61-62页 |
4.1.2 土壤保持和净化环境的价值 | 第62页 |
4.1.3 光合释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第62-63页 |
4.1.4 养分循环 | 第63页 |
4.2 生态区位评分视域下的森林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估 | 第63-67页 |
4.2.1 森林生态区位评分指标体系结构 | 第63-64页 |
4.2.2 森林生态区位评分指标权重估计 | 第64-65页 |
4.2.3 森林资源生态区位评分结果与分析——以龙江森工林区为例 | 第65-67页 |
4.3 生态区位测度视域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第67-74页 |
4.3.1 不同等级森林生态区位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68页 |
4.3.2 不同等级森林生态区位测度指标权重的计量 | 第68-69页 |
4.3.3 基于生态区位测度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吉林森工为例 | 第69-73页 |
4.3.4 基于生态区位测度的吉林森工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计量 | 第73-74页 |
4.4 自愿补偿视域下的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理论分析 | 第74-77页 |
4.4.1 国有林区经营者和受益者的博弈分析 | 第74-76页 |
4.4.2 自愿补偿视域下的居民支付能力评估框架 | 第76-77页 |
4.5 森林生态服务相关研究中的视域比较分析 | 第77-78页 |
4.5.1 生态学及生态区位视域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问题分析 | 第77-78页 |
4.5.2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自愿补偿视域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 第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城市居民支付意愿问卷设计及支付偏好分析 | 第79-96页 |
5.1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问卷编制 | 第79-82页 |
5.1.1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问卷编制依据 | 第79页 |
5.1.2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问卷题目的编写 | 第79-81页 |
5.1.3 调查过程 | 第81-82页 |
5.2 支付偏好分析方法 | 第82页 |
5.3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2-85页 |
5.4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85-87页 |
5.5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的影响因素筛选及分析结论 | 第87-92页 |
5.5.1 基于关联性分析的受访者基本情况指标筛选 | 第87-88页 |
5.5.2 基于关联性分析的受访者居住环境及旅游情况指标筛选 | 第88-89页 |
5.5.3 受访者参与国有林区生态建设指标的筛选 | 第89-90页 |
5.5.4 受访者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方面的关联性分析 | 第90-91页 |
5.5.5 筛选后的指标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的影响分析 | 第91-92页 |
5.5.6 通过指标筛选得出的结论 | 第92页 |
5.5.7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 | 第92页 |
5.6 间接受益地区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偏好的选择模型构建 | 第92-95页 |
5.6.1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 第92-94页 |
5.6.2 间接受益地区居民支付偏好的logistic选择模型 | 第94-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96-107页 |
6.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概述 | 第96页 |
6.2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6-98页 |
6.3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98-99页 |
6.3.1 信度检验 | 第98-99页 |
6.3.2 结构效度检验 | 第99页 |
6.4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99-102页 |
6.5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02-105页 |
6.5.1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02-104页 |
6.5.2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的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04-10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7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的多层统计模型构建 | 第107-123页 |
7.1 多层线性模型概述 | 第107-108页 |
7.2 变量的选取及理论模型假设 | 第108-109页 |
7.2.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108-109页 |
7.2.2 理论模型假设 | 第109页 |
7.3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的多层统计分析模型构建 | 第109-112页 |
7.3.1 零模型数学表达式 | 第110页 |
7.3.2 随机效应模型数学表达式 | 第110页 |
7.3.3 全模型数学表达式 | 第110-112页 |
7.4 多层统计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2-118页 |
7.4.1 零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7.4.2 随机效应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3-114页 |
7.4.3 修正后的全模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 第114-118页 |
7.4.4 城市居民支付能力的多层线性模型方程 | 第118页 |
7.5 东北地区城市居民对所在区域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计算 | 第118-122页 |
7.5.1 大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的计算 | 第119页 |
7.5.2 中等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的计算 | 第119-121页 |
7.5.3 小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能力的计算 | 第121-12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8 提升城市居民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水平的对策 | 第123-135页 |
8.1 提升城市居民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水平的依据 | 第123-124页 |
8.1.1 居民环保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 | 第123页 |
8.1.2 城市居民支付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23-124页 |
8.2 提升城市居民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水平的制度探索 | 第124-128页 |
8.2.1 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制度探索 | 第124-126页 |
8.2.2 制定和完善城市居民参与生态建设激励政策 | 第126-127页 |
8.2.3 尝试生态服务资本化市场化运营 | 第127-128页 |
8.2.4 开发城市居民参与林区建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 第128页 |
8.3 提升城市居民支付意愿水平的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 | 第128-134页 |
8.3.1 开发城市居民参与林区建设信息平台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8-129页 |
8.3.2 城市居民参与林区建设信息平台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29-131页 |
8.3.3 城市居民参与林区建设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 第131-133页 |
8.3.4 有关开发城市居民参与林区生态建设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议 | 第133-134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附录1 森林生态服务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第146-149页 |
附录2 吉林森工林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明细表 | 第149-153页 |
附录3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调查(直接受益地区) | 第153-156页 |
附录4 城市居民对森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调查(间接受益地区) | 第156-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参与情况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附件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