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面向太比特光传输系统复用技术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7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5页
    1.2 基于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新型复用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频率锁定的多载波光源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Nyquist-WDM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新型高阶调制格式的研究现状第18页
    1.3 OAM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1 OAM光纤复用技术的发展第19-20页
        1.3.2 OAM模式串扰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第21-24页
        1.4.1 论文组成第21-22页
        1.4.2 论文主要工作第22-24页
    1.5 参考文献第24-37页
第二章 高载噪比多载波光源的实现第37-61页
    2.1 基于IQ调制器的单边带循环频移器的多载波产生原理第37-42页
        2.1.1 基于循环频移器的多载波产生方案第37-38页
        2.1.2 基于IQ调制器的单边带循环频移器的多载波产生原理第38-42页
    2.2 基于AMZI的多载波产生改进方案第42-47页
        2.2.1 理论分析第42-45页
        2.2.2 基于AMZI改进方案的多载波产生仿真结果分析第45-47页
    2.3 基于AMZI的多载波产生改进方案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54页
        2.3.1 AMZI置于环内的多载波产生实验第47-49页
        2.3.2 光谱仪的分辨率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影响第49-51页
        2.3.3 AMZI置于环外与环内时的多载波产生实验结果及比较分析第51-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2.5 参考文献第55-61页
第三章 Hexagonal-16QAM和Nyquist-WDM-QPSK光信号的产生第61-81页
    3.1 Hexagonal-16QAM光信号的实验产生第61-66页
        3.1.1 理论分析第61-65页
        3.1.2 实验结果分析第65-66页
    3.2 Nyqu ist-WDM-QPSK光信号的实验产生第66-76页
        3.2.1 Nyquist-WDM系统基本原理第66-68页
        3.2.2 Nyquist-WDM光信号的产生方法简介第68-69页
        3.2.3 Waveshaper工作原理第69-72页
            3.2.3.1 Waveshaper的传输函数第69-71页
            3.2.3.2 Waveshaper的通道带宽规范第71-72页
        3.2.4 基于Waveshaper的Nyquist-WDM-QPSK光信号的实验产生第72-76页
    3.3 本章小结第76-77页
    3.4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第四章 环状光纤中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模式基础理论第81-107页
    4.1 折射率分布均匀的环状光纤中的OAM模式理论第81-87页
    4.2 折射率分布均匀的环状光纤中模式求解的数值方法第87-89页
    4.3 折射率分布均匀的光纤中的模式色散曲线第89-95页
        4.3.1 弱导条件下传统阶跃光纤的色散曲线第89-90页
        4.3.2 非弱导条件下阶跃光纤的色散曲线第90-92页
        4.3.3 环状光纤中模式色散曲线随光纤折射率分布的变化第92-93页
        4.3.4 环状光纤中模式色散曲线随光纤环半径的变化第93-95页
    4.4 光纤参数的改变对OAM模式的影响第95-100页
        4.4.1 利用数值方法求解截止频率第95-96页
        4.4.2 光纤内外环半径比值ρ及折射率分布对OAM简并模式间有效折射率差的影响第96-100页
    4.5 中心区域存在驻波时的导模特征方程及模式的色散曲线第100-104页
    4.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4.7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五章 基于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的OAM模式激励第107-121页
    5.1 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第107-111页
        5.1.1 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的结构简介第107-108页
        5.1.2 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的相位调制原理第108-111页
    5.2 OAM模式激励原理及实验产生第111-117页
        5.2.1 OAM模式激励原理第111-112页
        5.2.2 OAM模式激励实验平台第112-114页
        5.2.3 OAM模式激励实验结果第114-117页
    5.3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5.4 参考文献第118-121页
第六章 自由空间中OAM复用模式的串扰第121-131页
    6.1 基于Kolmogorov大气湍流模型的OAM模式串扰分析第121-127页
        6.1.1 理想情况下Laguerre-Gauss光束的相位特性第121-123页
        6.1.2 基于Kolmogorov大气湍流模型的OAM模式的相位畸变分析第123-124页
        6.1.3 OAM复用模式串扰分析第124-127页
    6.2 本章小结第127页
    6.3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31-135页
常用符号和缩略词索引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与参与课题第141-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行为特征的海量Web流量的识别与分析
下一篇:一种球形水下观测机器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