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17-19页 |
前言 | 第19-32页 |
1 有机凝胶的类型 | 第19-22页 |
1.1 低分子量有机凝胶 | 第20-22页 |
1.1.1 液态纤维类有机凝胶 | 第21页 |
1.1.2 固体基质有机凝胶 | 第21-22页 |
2 氨基酸衍生物有机凝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1 经皮传递系统 | 第22页 |
2.2 皮下贮库系统 | 第22页 |
2.3 口服给药系统 | 第22-23页 |
3 氨基酸衍生物有机凝胶作为口服缓释给药系统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3.1 口服缓释给药系统 | 第23-25页 |
4 氨基酸衍生物有机凝胶作为注射缓释给药系统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4.1 注射缓释给药系统及其优势 | 第25页 |
4.2 注射缓释给药系统的分类及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5 研究思路及实验计划 | 第27-30页 |
5.1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5.2 研究路线 | 第28-29页 |
5.3 实验计划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一章 氨基酸衍生物类有机凝胶因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32-49页 |
1.1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32-33页 |
1.1.1 氨基酸酯类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32页 |
1.1.2 氨基酸类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32-33页 |
1.2 结构确证 | 第33-37页 |
1.2.1 红外光谱(IR) | 第33-35页 |
1.2.2 核磁共振波谱(NMR) | 第35-37页 |
1.2.3 质谱(mass spectroscopy, MS) | 第37页 |
1.3 成胶机理研究 | 第37-38页 |
1.4 凝胶因子的性质研究 | 第38-47页 |
1.4.1 凝胶因子结构对相转变温度(T_t)的影响 | 第38-39页 |
1.4.2 凝胶因子结构对胶凝能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1.4.3 流变学性质 | 第41-43页 |
1.4.4 凝胶因子结构对降解行为的影响 | 第43-45页 |
1.4.5 凝胶因子结构影响有机凝胶性质的机理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氨基酸有机凝胶作为难溶性药物口服缓释系统的研究 | 第49-72页 |
2.1 空白OG的制备 | 第49-51页 |
2.1.1 油相的选择 | 第49-50页 |
2.1.2 凝胶因子的选择 | 第50-51页 |
2.1.3 空白OG的制备 | 第51页 |
2.2 空白凝胶性质考察 | 第51-54页 |
2.2.1 相转变温度测定 | 第51-52页 |
2.2.2 力学性质 | 第52-54页 |
2.3 载药OG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54-55页 |
2.3.1 NM含量测定方法 | 第54-55页 |
2.3.2 NM-OG制备 | 第55页 |
2.3.3 载药凝胶性质考察 | 第55页 |
2.4 NM-OG的体外释药特征 | 第55-60页 |
2.4.1 体外释药测定方法 | 第56页 |
2.4.2 OG处方对释放的影响 | 第56-58页 |
2.4.3 体外释放条件对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2.5 释药机理的研究 | 第60-65页 |
2.5.1 对OG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 第60-61页 |
2.5.2 释药机制的探讨 | 第61-65页 |
2.6 NM-OG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5-69页 |
2.6.1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5-67页 |
2.6.2 给药方案 | 第67页 |
2.6.3 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2.7 NM-OG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第三章 氨基酸有机凝胶作为多肽药物口服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 | 第72-99页 |
3.1 TPS微乳的制备 | 第73-86页 |
3.1.1 处方的筛选 | 第73-80页 |
3.1.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VH乳剂处方 | 第80-86页 |
3.1.3 最佳处方 | 第86页 |
3.2 TPS口服MOG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 第86-89页 |
3.2.1 TPS-MOG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6-88页 |
3.2.2 TPS-MOG的制备 | 第88页 |
3.2.3 DSC分析 | 第88-89页 |
3.3 TPS-MOG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89-90页 |
3.3.1 体外释药测定方法 | 第89页 |
3.3.2 LAM浓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3 乳剂粒径的影响 | 第90页 |
3.4 TPS-MOG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90-97页 |
3.4.1 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建立 | 第91页 |
3.4.2 给药方案 | 第91页 |
3.4.3 试验方法 | 第91-93页 |
3.4.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 第93页 |
3.4.5 结果 | 第93-96页 |
3.4.5.1 TPS-MOG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93页 |
3.4.5.2 TPS-MOG对免疫低下小鼠碳粒廓清能力的影响 | 第93-94页 |
3.4.5.3 TPS-MOG对免疫低下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OTH)的影响 | 第94-96页 |
3.4.6 讨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四章 氨基酸原位有机凝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99-114页 |
4.1 空白IOG的制备 | 第99-101页 |
4.1.1 油相和亲水性溶剂的选择及用量 | 第99-100页 |
4.1.2 凝胶因子的选择 | 第100页 |
4.1.3 空白IOG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4.2 空白IOG的性质研究 | 第101-108页 |
4.2.1 相转变温度 | 第101-102页 |
4.2.2 体外降解 | 第102-105页 |
4.2.3 体内降解 | 第105-108页 |
4.3 细胞毒性研究 | 第108-110页 |
4.4 组织病理学 | 第110-112页 |
4.4.1 10%LAM-IOG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10-111页 |
4.4.2 10%LLM-IOG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原位有机凝胶作为难溶性药物长效给药系统的研究 | 第114-130页 |
5.1 E2分析方法建立 | 第114-115页 |
5.2 E2-IOG体外释药实验 | 第115-118页 |
5.2.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115页 |
5.2.2 E2-IOG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115-118页 |
5.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2-IOG处方 | 第118-121页 |
5.4 E2-IOG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121-122页 |
5.5 载药凝胶性质考察 | 第122页 |
5.6 E2-IOG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122-128页 |
5.6.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23-124页 |
5.6.2 体内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5.6.3 数据处理 | 第125页 |
5.6.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全文结论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4页 |
附录 | 第13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