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异步电机论文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热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设计方法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异步电动机温度场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5-17页
第二章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设计方法研究第17-32页
    2.1 基于ANSYS Rmxprt的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设计第17-20页
        2.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原理及Rmxprt电机设计软件简介第17-18页
        2.1.2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第18-20页
    2.2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的低谐波绕组方案第20-26页
        2.2.1 低谐波绕组的基本原理第20-22页
        2.2.2 线圈的匝数比及绕组系数的计算第22-24页
        2.2.3 低谐波绕组在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中的应用优势第24-26页
    2.3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设计结果分析第26-30页
        2.3.1 转子材料对异步电动机性能的影响第26-28页
        2.3.2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轻量化设计方案第28-30页
        2.3.3 设计结果分析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转子槽尺寸参数化及启动性能仿真分析第32-44页
    3.1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不同转子槽形研究第32-34页
        3.1.1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槽形第32-33页
        3.1.2 转子槽设计对启动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3.2 转子槽尺寸参数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第34-38页
        3.2.1 半凸形转子槽尺寸参数对电机效率(%)的影响第34-35页
        3.2.2 半凸形槽尺寸参数对电机机械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3.2.3 双笼槽尺寸参数对电机机械性能的影响第36-38页
    3.3 基于有限元法的电机启动性能仿真分析第38-43页
        3.3.1 电机电磁场分析的基本原理第38页
        3.3.2 铜转子电动机启动过程动态仿真分析第38-40页
        3.3.3 转子槽优化前后电机启动性能的对比分析第40-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热路模型研究及热路参数的计算第44-55页
    4.1 空间热路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第44-50页
        4.1.1 热路法的基本原理第44-45页
        4.1.2 热路法的应用步骤第45-46页
        4.1.3 空间热路单元及其数学模型第46-50页
    4.2 热路参数的计算第50-52页
        4.2.1 换热热阻的计算第50页
        4.2.2 气隙表面散热系数的计算第50-51页
        4.2.3 机壳表面散热系数的计算第51页
        4.2.4 定子绕组等效导热系数的确定第51-52页
    4.3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中热源的计算第52-54页
        4.3.1 铜耗的计算第52页
        4.3.2 铁耗的计算第52-53页
        4.3.3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中损耗的分布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温度场分析及样机测试第55-65页
    5.1 基于motor-CAD的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温度场分析第55-59页
        5.1.1 电机热路计算软件motor-CAD简介第55-56页
        5.1.2 转子槽热路分析模型的等效处理第56页
        5.1.3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稳态温度分布第56-58页
        5.1.4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瞬态温度场的分析第58-59页
    5.2 铸铜转子异步电动机散热结构参数化分析第59-63页
        5.2.1 机壳参数对电机瞬态温度的影响第59-60页
        5.2.2 转子风叶参数对电机瞬态温度的影响第60-61页
        5.2.3 散热结构优化结果分析第61-63页
    5.3 样机测试结果分析第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总结第65-68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65-66页
    6.2 工作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附录第74-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系统谐波检测与补偿方法研究
下一篇:自动化码头中目标检测系统的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