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城市道路拥堵的定义与危害 | 第9-10页 |
1.2.1 城市道路拥堵的定义 | 第9-10页 |
1.2.2 城市道路拥堵的危害 | 第10页 |
1.3 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格序模糊决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1 国内外对格序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国内外对模糊决策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3 基于格序的模糊决策理论的方案优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6 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2页 |
2.1 工程建设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1 城市道路改造建设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 第16页 |
2.1.2 新奥法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1.3 预制安装法相关理论 | 第18页 |
2.2 基于格序的模糊决策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1 格序决策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模糊决策相关理论 | 第19页 |
2.2.3 基于格序的模糊决策相关理论 | 第19页 |
2.3 基于格序的模糊决策理论的基本方法 | 第19-21页 |
2.3.1 格序决策方法 | 第19-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M市交通量预测与方案设计简介 | 第22-47页 |
3.1 M市区交通量预测及分析 | 第22-25页 |
3.2 周边地质环境简介 | 第25-26页 |
3.3 方案一隧道工程设计简介 | 第26-33页 |
3.3.1 隧道总体设计原则及平面图示 | 第26-28页 |
3.3.2 隧道纵断面设计 | 第28-29页 |
3.3.3 隧道横断面与交通组织设计 | 第29-31页 |
3.3.4 隧道排水与防水设计 | 第31页 |
3.3.5 造价概算 | 第31-33页 |
3.4 方案二湖面的公路桥梁方案设计简介 | 第33-39页 |
3.4.1 桥梁总体设计原则及平面图示 | 第33-35页 |
3.4.2 桥梁纵断面及桥型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4.3 桥梁横断面设计 | 第36-37页 |
3.4.4 桥型方案孔跨设计 | 第37-38页 |
3.4.5 造价概算 | 第38-39页 |
3.5 方案三新修建道路方案设计简介 | 第39-44页 |
3.5.1 新建道路总体设计原则及平面图示 | 第39-41页 |
3.5.2 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 第41页 |
3.5.3 新建道路的横截面设计 | 第41-43页 |
3.5.4 造价概算 | 第43-44页 |
3.6 方案四拓宽湖东路设计简介 | 第44-46页 |
3.6.1 拓宽道路方案总体设计原则及平面图示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4 格序模糊决策理论下各方案指标分析与工程管理评价 | 第47-69页 |
4.1 交通工程建设综合规划理念 | 第47-53页 |
4.1.1 各方案的综合设计说明 | 第47-49页 |
4.1.2 城市道路与土地利用性质 | 第49-50页 |
4.1.3 工程项目社会管理比较评价 | 第50-51页 |
4.1.4 公私合营模式可行性和适用度研究 | 第51-53页 |
4.2 各方案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 | 第53-56页 |
4.2.1 影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4.2.2 各方案的道路设计通行能力估测 | 第55-56页 |
4.3 交通经济效益的识别与计算 | 第56-61页 |
4.3.1 经济效益的识别 | 第56-59页 |
4.3.2 经济效益测算 | 第59-61页 |
4.4 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比较评价 | 第61-62页 |
4.5 工程项目技术可行性论证 | 第62-64页 |
4.5.1 隧道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2-63页 |
4.5.2 桥梁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3-64页 |
4.5.3 新建道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4页 |
4.5.4 拓宽道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4页 |
4.6 格序模糊决策理论下各方案指标权重的分析及选优计算 | 第64-68页 |
4.6.1 模型具体步骤 | 第64-65页 |
4.6.2 各方案指标权重的赋予分析 | 第65-66页 |
4.6.3 各方案的优选比较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总结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