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1-42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2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 第12-14页 |
(二) 个人学术兴趣在于人格养成研究 | 第14-18页 |
(三)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人的现代化 | 第18-21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二、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24-35页 |
(一) 人的现代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5-29页 |
(二) 文化人格研究的思想资源与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三)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五) 大学生人格养成研究的现状 | 第34-35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3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二)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35-36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 第37-38页 |
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40页 |
(三) 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40-42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 | 第42-8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的表征 | 第42-53页 |
一、非理性爱国者 | 第43-44页 |
二、非理性消费者 | 第44-45页 |
三、契约精神缺乏 | 第45-46页 |
四、公共意识缺失 | 第46-47页 |
五、创业氛围缺少 | 第47-48页 |
六、创新意识缺乏 | 第48-49页 |
七、精神信仰缺失 | 第49-50页 |
八、担当精神缺少 | 第50-51页 |
九、唐诗宋词失传 | 第51-52页 |
十、审丑文化兴起 | 第52-53页 |
第二节 问题行为背后的国民性格因素分析 | 第53-59页 |
一、尊德性尚权威的思维方式 | 第54-55页 |
二、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意识 | 第55-56页 |
三、懒于革新的守旧行为模式 | 第56-57页 |
四、积极入世物质主义价值观 | 第57-58页 |
五、草根文化取代了世家文化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人格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比较 | 第59-82页 |
一、中西方文明比较的视角 | 第60-67页 |
二、不同社会形态比较的视角 | 第67-72页 |
三、不同社会制度比较的视角 | 第72-82页 |
第二章 现代文化人格的理论基础 | 第82-96页 |
第一节 文化人格的三种研究取向——文化心理学视角 | 第83-87页 |
一、唤起性文化 | 第83-84页 |
二、传承性文化 | 第84-86页 |
三、普适性文化 | 第86-87页 |
第二节 文化人格的要素 | 第87-90页 |
一、思维方式 | 第88页 |
二、价值观念 | 第88-89页 |
三、行为模式 | 第89页 |
四、精神信仰 | 第89页 |
五、审美趣味 | 第89-90页 |
第三节 现代文化人格定义及其特征 | 第90-96页 |
一、思维方式理性化 | 第92-93页 |
二、价值观念民主化 | 第93-94页 |
三、行为模式创新化 | 第94-95页 |
四、精神追求超越化 | 第95页 |
五、审美情趣高雅化 | 第95-9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结构 | 第96-114页 |
第一节 理性思维 | 第98-101页 |
一、法治思维 | 第99-100页 |
二、科学精神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公共意识 | 第101-105页 |
一、公德意识 | 第103-104页 |
二、公益精神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创新行为 | 第105-107页 |
一、创意行动 | 第106页 |
二、创业实践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超越精神 | 第107-109页 |
一、宗教情怀 | 第108页 |
二、意义追求 | 第108-109页 |
第五节 诗意情怀 | 第109-114页 |
一、诗性精神 | 第110-111页 |
二、诗意栖居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文化人格现代性水平测量、分析与实验研究 | 第114-179页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114-116页 |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 第114-115页 |
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与便利性 | 第115页 |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 第115-116页 |
四、以个体访谈的方式研究群体 | 第11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水平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116-128页 |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117页 |
二、数据结果统计 | 第117-121页 |
三、基于英格尔斯问卷的现代性分析 | 第121-125页 |
四、基于当代社会特殊问题的现代性分析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重要变量对比分析 | 第128-164页 |
一、年龄差异 | 第132-134页 |
二、性别差异 | 第134-136页 |
三、年级差异 | 第136-138页 |
四、成长环境 | 第138-140页 |
五、地区差异 | 第140-142页 |
六、父母职业差异 | 第142-147页 |
七、父母学历差异 | 第147-152页 |
八、文体特长差异 | 第152-155页 |
九、读书多少差异 | 第155-157页 |
十、社会阅历差异 | 第157-159页 |
十一、是否住校差异 | 第159-160页 |
十二、父母关系差异 | 第160-162页 |
十三、是否独生子女 | 第162-164页 |
第四节 研究结论推导 | 第164-169页 |
一、影响理性思维的因素 | 第164页 |
二、影响契约精神的因素 | 第164-165页 |
三、影响创新意识的因素 | 第165-166页 |
四、影响宗教情怀的因素 | 第166页 |
五、影响诗意精神的因素 | 第166-169页 |
第五节 实验研究 | 第169-179页 |
一、学院的作用 | 第169-170页 |
二、书院的作用 | 第170-172页 |
三、导师的作用 | 第172-173页 |
四、辅导员的作用 | 第173-174页 |
五、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 | 第174-175页 |
六、多元立交式文化育人模式 | 第175-179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对策 | 第179-197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的浸染 | 第180-185页 |
一、制度设计 | 第180-182页 |
二、媒体良心 | 第182-184页 |
三、价值导向 | 第184-185页 |
第二节 家庭文化的熏陶 | 第185-188页 |
一、父母和睦 | 第185-186页 |
二、亲子和谐 | 第186-187页 |
三、正面引导 | 第187-188页 |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塑造 | 第188-192页 |
一、环境育人 | 第189页 |
二、制度育人 | 第189-190页 |
三、教师育人 | 第190-191页 |
四、朋辈影响 | 第191-192页 |
第四节 教育主体的自主选择 | 第192-197页 |
一、博览群书 | 第192-193页 |
二、独立思考 | 第193-194页 |
三、爱好文体 | 第194-195页 |
四、丰富阅历 | 第195-197页 |
附件: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 | 第197-216页 |
Ⅰ 人的现代化调查问卷 | 第197-199页 |
Ⅱ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调查 | 第199-201页 |
Ⅲ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调查问卷 | 第201-203页 |
Ⅳ 访谈记录 | 第203-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25-226页 |
后记 | 第226-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