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 第9-12页 |
1.2.1 国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 第9-11页 |
1.2.2 国内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 第11页 |
1.2.3 全国林地“一张图” | 第11-12页 |
1.3 森林资源大样地监测的技术条件 | 第12-13页 |
1.4 大样地调查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我国森林资源面积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2 我国森林资源大样地监测探索案例——以广东、浙江为例 | 第15-19页 |
2.1 广东省森林资源大样地监测研究 | 第15-16页 |
2.2 浙江省森林资源大样地监测研究 | 第16页 |
2.3 抽样方案的确定 | 第16-17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17-19页 |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框架 | 第19-22页 |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3.2 本文假设所需要的数据 | 第19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3.4 样地布设方案 | 第20-21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4 森林面积数据估计方法理论推导 | 第22-42页 |
4.1 基于单个地类的方法 | 第22-27页 |
4.1.1 遥感分类数据与地面验证样地数据回归估计方法 | 第22-23页 |
4.1.2 整群抽样回归估计方法 | 第23-25页 |
4.1.3 两步回归估计方法 | 第25-27页 |
4.2 基于概率转移矩阵的方法 | 第27-41页 |
4.2.1 遥感分类数据与地面验证样地数据的概率转移矩阵法 | 第27-30页 |
4.2.2 整群抽样概率转移矩阵估计方法 | 第30-34页 |
4.2.3 两步概率转移矩阵法 | 第34-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5 不同森林样地面积计量方法计算机模拟与理论证明 | 第42-67页 |
5.1 模拟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42页 |
5.2 模拟数据介绍 | 第42-43页 |
5.3 模拟方案设计 | 第43-47页 |
5.3.1 样地布设 | 第43-44页 |
5.3.2 森林面积计量方法 | 第44-45页 |
5.3.3 试验步骤 | 第45-46页 |
5.3.4 模拟试验流程图 | 第46-47页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5.4.1 带状森林抽样模拟 | 第47-51页 |
5.4.2 块状森林抽样模拟 | 第51-55页 |
5.4.3 两类森林抽样模拟比较 | 第55-56页 |
5.5 优势地类法与带状森林宽度的关系 | 第56-59页 |
5.6 模拟结论与小结 | 第59页 |
5.7 不同抽样方法的偏性及有效性分析与证明 | 第59-66页 |
5.7.1 三种方法的偏性证明 | 第59-62页 |
5.7.2 方差估计的证明 | 第62-66页 |
5.8 小结 | 第66-67页 |
6 讨论 | 第67-69页 |
6.1 讨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