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1 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相结合 | 第11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11-12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本文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残疾人 | 第15页 |
2.1.2 残疾人就业 | 第15页 |
2.1.3 县域 | 第15-16页 |
2.1.4 第三部门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残疾人的功能缺陷的代偿理论 | 第17-18页 |
3 N县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就业需求 | 第18-29页 |
3.1 N县残疾人就业现状 | 第18-23页 |
3.1.1 就业途径 | 第18-19页 |
3.1.2 就业形式 | 第19-20页 |
3.1.3 职业特征 | 第20页 |
3.1.4 N县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特征 | 第20-23页 |
3.2 N县残疾人就业需求 | 第23-27页 |
3.2.1 调查数据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第23-25页 |
3.2.2 N县残疾人就业需求的内容 | 第25-27页 |
3.3 N县残疾人就业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4 N县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及困境 | 第29-41页 |
4.1 N县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第29-32页 |
4.1.1 N县政策体系、培训、就业网络一体化建设情况 | 第29-30页 |
4.1.2 社会机构参与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第30页 |
4.1.3 企业参与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现状 | 第30-31页 |
4.1.4 家庭以及个人参与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第31-32页 |
4.2 N县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困境 | 第32-41页 |
4.2.1 正式就业保障力度不够 | 第32-35页 |
4.2.2 非正式就业保障作用受限 | 第35-41页 |
5 完善县域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 第41-49页 |
5.1 政府保障 | 第41-44页 |
5.1.1 建立政府政策优化整合机制 | 第41-42页 |
5.1.2 建立职业教育以及培训体制 | 第42-43页 |
5.1.3 建设残疾人就业网络一体化 | 第43-44页 |
5.2 企业保障 | 第44-45页 |
5.2.1 建立企业连带年度审核机制 | 第44-45页 |
5.2.2 吸纳残疾人就业,履行社会责任 | 第45页 |
5.3 第三部门保障 | 第45-46页 |
5.3.1 支持建立残疾人服务机构,增强机构的管理 | 第45-46页 |
5.3.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障就业途径的增设 | 第46页 |
5.4 个人保障 | 第46-47页 |
5.4.1 提升个人的自身劳动素质 | 第46-47页 |
5.4.2 发挥优秀残疾人企业家带动就业作用 | 第47页 |
5.5 家庭保障 | 第47-49页 |
5.5.1 转变传统观念,主动维权 | 第47-48页 |
5.5.2 开展特色家庭式社区化就业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51-57页 |
附录B: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