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植物耐旱性研究 | 第8-9页 |
1.2 耐旱植物的特点 | 第9页 |
1.2.1 形态结构 | 第9页 |
1.2.2 生理方面 | 第9页 |
1.3 植物耐旱机制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1 光合生理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 第10页 |
1.3.2 渗透调节 | 第10-11页 |
1.3.3 水分生理指标 | 第11页 |
1.4 植物耐旱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1.4.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第11-12页 |
1.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2页 |
1.4.3 聚类分析法 | 第12页 |
1.4.4 对比分析法 | 第12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4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2.3.1 水分参数测定 | 第14-15页 |
2.3.2 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 | 第15-16页 |
2.3.3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16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0页 |
3.1 PV水分参数与耐旱特性 | 第17-19页 |
3.1.1 饱和含水时的渗透势(Ψ_s~(sat))和初始质壁分离渗透势(Ψ_s~(tlp)) | 第17-19页 |
3.1.2 初始质壁分离时相对水含量(RWC~(tlP))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OWC~(tlp) | 第19页 |
3.1.3 细胞最大弹性模量(ε_(max)) | 第19页 |
3.2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耐早特性 | 第19-24页 |
3.2.1 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日变化 | 第19-20页 |
3.2.2 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日变化 | 第20-21页 |
3.2.3 非光化学淬灭NPQ日变化 | 第21-24页 |
3.3 植物耐早性比较 | 第24-30页 |
3.3.1 利用PV水分参数比较耐旱性 | 第24-26页 |
3.3.2 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耐旱性 | 第26-28页 |
3.3.3 综合两种参数评价耐旱性 | 第28-3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0-34页 |
4.1 讨论 | 第30-33页 |
4.1.1 植物PV水分参数在耐旱性比较的应用 | 第30-32页 |
4.1.2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在耐早性的应用 | 第32-33页 |
4.2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