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框架桥顶进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理论计算分析法 | 第12-13页 |
1.3.2 数值计算法 | 第13-14页 |
1.3.3 模型试验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4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法 | 第15-16页 |
1.3.5 工程比拟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背景工程概况 | 第18-24页 |
2.1 项目简介 | 第18-19页 |
2.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2.1 场地岩土层的构成和特征 | 第19-20页 |
2.2.2 场地地下水概况 | 第20页 |
2.2.3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和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 第20-21页 |
2.3 下穿工程概况 | 第21-24页 |
2.3.1 框架桥 | 第21页 |
2.3.2 顶进工作基坑 | 第21页 |
2.3.3 既有构筑物及基础 | 第21-22页 |
2.3.4 框架桥顶进施工 | 第22-24页 |
3 框架桥顶进与近接既有基础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24-28页 |
3.1 软土概述 | 第24-25页 |
3.2 桩基础概述 | 第25页 |
3.3 框架桥顶进施工引起地层移动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3.3.1 地层损失 | 第25-26页 |
3.3.2 受扰动土体再固结 | 第26页 |
3.4 地层移动对近接既有桩基础的影响 | 第26-28页 |
3.4.1 地层移动对近接既有桩基础沉降的影响 | 第26页 |
3.4.2 地层移动对近接既有桩基水平方向的影响 | 第26-28页 |
4 框架桥顶进与既有基础相互作用现场试验及监测 | 第28-47页 |
4.1 现场监测的目的 | 第28页 |
4.2 现场监测内容 | 第28-29页 |
4.3 监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 第29-36页 |
4.3.1 围护结构和条形基础沉降监测 | 第30-31页 |
4.3.2 围护结构和条形基础沉水平位移监测 | 第31-32页 |
4.3.3 既有桥墩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 | 第32页 |
4.3.4 土体深层位移监测 | 第32-33页 |
4.3.5 地下水位监测 | 第33-34页 |
4.3.6 框架桥应力监测 | 第34-35页 |
4.3.7 框架桥姿态监测 | 第35-36页 |
4.4 监测频率与报警值 | 第36页 |
4.5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36-46页 |
4.5.1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 | 第36-38页 |
4.5.2 条形基础变形规律 | 第38-39页 |
4.5.3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 第39-40页 |
4.5.4 既有桥墩变形 | 第40-42页 |
4.5.5 框架桥结构应力分布 | 第42-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框架桥顶进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47-61页 |
5.1 MIDAS GTS/NX软件简介 | 第47页 |
5.2 框架桥顶进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47-49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5.2.2 计算参数 | 第48-49页 |
5.2.3 定义施工步骤 | 第49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5.3.1 既有桥梁桩基变形分析 | 第49-51页 |
5.3.2 框架桥结构应力分析 | 第51-53页 |
5.4 框架桥与既有桥梁桩基之间无土模型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5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5.5.1 既有基础变形结果对比 | 第58页 |
5.5.2 框架桥结构应力分布结果对比 | 第58-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
参加的实践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