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一) 课标要求 | 第8页 |
(二) 现实诉求 | 第8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8-9页 |
三、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9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五、研究的拟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初中函数教学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二、高中函数教学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三、初高中函数教学衔接的综述 | 第12-14页 |
第3章 初高中函数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第14页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页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四、学习迁移理论 | 第15-16页 |
第4章 初高中函数的教学内容衔接 | 第16-28页 |
一、初高中函数基础知识的衔接 | 第16-20页 |
(一) 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函数知识的不同要求 | 第16页 |
(二) 初高中函数分类 | 第16-17页 |
(三) 初高中基础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第17-20页 |
二、初高中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内容衔接 | 第20-28页 |
(一) 一次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 | 第20-21页 |
(二) 二次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 | 第21-28页 |
第5章 初高中函数的教与学的衔接策略 | 第28-36页 |
一、加强教师对函数教学的衔接 | 第28-31页 |
(一) 函数基础知识的教学衔接 | 第28-29页 |
(二) 函数基本技能的教学衔接 | 第29-30页 |
(三) 函数基本思想的教学衔接 | 第30-31页 |
(四) 函数基本方法的教学衔接 | 第31页 |
二、突出学生对函数学习的衔接策略 | 第31-36页 |
(一) 学习习惯的衔接 | 第31-34页 |
(二) 学习方式的衔接 | 第34页 |
(三) 学习心理的衔接 | 第34-36页 |
第6章 初高中函数教学衔接的课例研究 | 第36-43页 |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 第36页 |
二、部分环节简要分析 | 第36-37页 |
三、教学设计 | 第37-41页 |
(一) 教材分析 | 第37页 |
(二) 学情分析 | 第37页 |
(三) 教学目标 | 第37-38页 |
(四) 教学重难点 | 第38页 |
(五) 教法学法分析 | 第38页 |
(六)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 第38页 |
(七) 过程设计 | 第38-41页 |
四、课后反思 | 第41-43页 |
第7章 初高中函数教学衔接的实验研究 | 第43-48页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43页 |
二、实验对象 | 第43页 |
三、实验变量 | 第43页 |
四、实验方式 | 第43页 |
五、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一) 学习材料 | 第44页 |
(二) 评估材料 | 第44页 |
六、实验过程 | 第44页 |
(一) 实验准备 | 第44页 |
(二)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44页 |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一) 调查测试的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二) 初高中函数衔接教学实验分析 | 第45-47页 |
(三) 实验结果与原因分析 | 第47页 |
八、结论 | 第47-48页 |
第8章 研究小结与反思 | 第48-50页 |
一、研究小结 | 第48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48-50页 |
(一) 实验数据产生的原因反思 | 第48页 |
(二) 进一步优化并推广的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一 二次函数衔接知识测试 | 第52-54页 |
附录二 十字相乘法衔接知识测试 | 第54-55页 |
附录三 初、高中二次函数知识衔接调查测试数据统计 | 第55-57页 |
附录四 初、高中衔接之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调查测试数据统计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