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7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一)访谈法 | 第7-8页 |
| (二)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法 | 第8页 |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8页 |
| (四)数量研究法 | 第8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第一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57-1965) | 第9-23页 |
| 第一节 孕育与诞生(1957 年及以前) | 第9-13页 |
| 一、创建背景 | 第9-10页 |
| 二、正式成立 | 第10-11页 |
| 三、乐团概况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艰苦创业,甘之如饴(1958-1965) | 第13-23页 |
| 一、“整风”下乡 | 第13-15页 |
| 二、夹缝中生存—大跃进模式 | 第15-16页 |
| 三、“短暂的春天”—路线调整 | 第16-21页 |
| 四、合院 | 第21页 |
| 五“山雨欲来风满楼”—“四清”运动 | 第21-23页 |
| 第二章“文革”中的音乐之路(1966-1976) | 第23-28页 |
| 第一节 社会与文艺背景 | 第23-24页 |
| 第二节“革命样板戏”如火如荼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五首民歌》创演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千回百折的探索之路(1977-2008) | 第28-38页 |
| 第一节 百废俱兴,枯木逢春(1977-1985) | 第28-32页 |
| 一、时代背景与文艺环境 | 第28-29页 |
| 二、重新建制,独立成团 | 第29页 |
| 三、乐团活动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冲击,曲高和寡(1986-2008) | 第32-38页 |
| 一、新形势下的困局 | 第32-33页 |
| 二、乐团活动 | 第33-37页 |
| 三、指挥告急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改企后的蓬勃发展(2009 至今) | 第38-49页 |
| 第一节 改革之路 | 第38-41页 |
| 一、改革背景 | 第38-39页 |
| 二、转企改制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职业化之路 | 第41-49页 |
| 一、乐团更名 | 第41页 |
| 二、艺术生产 | 第41-46页 |
| 三、推行音乐季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2页 |
| 一、陕西爱乐乐团的资本转换 | 第49-50页 |
| 二、陕西爱乐乐团音乐听众的社会分层 | 第50-52页 |
| (一)音乐从业人员和音乐专业学生 | 第50页 |
| (二)知识阶层 | 第50-51页 |
| (三)琴童及家长 | 第51页 |
| (四)团体组织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61页 |
| 附图 | 第61-62页 |